当前位置: 主页 > 珍藏天地 > 中国绘画 >

金 武元直《赤壁图》

时间:2010-05-15 00:00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点击:
武元直,字善夫,金章宗明昌(1190-1195)时的名士,善画山水。生平资料极少。《紫山大全集》卷七有“武元直《风雨回舟图》”条,有诗云:“武公胸臆净无尘,喜见江湖懒散人。醉墨淋
武元直,字善夫,金章宗明昌(1190-1195)时的名士,善画山水。生平资料极少。《紫山大全集》卷七有“ 武元直 《风雨回舟图》”条,有诗云:“武公胸臆净无尘,喜见江湖懒散人。醉墨淋漓风雪笔,只因张翰是前身。”此图纵50.8厘米,横136.4厘米,纸本,墨笔。图绘大江两岸,石壁陡峭,江水奔流。有一小舟,载苏子与二客对饮,谈笑风生,而船夫撑篙,顺流而下。长江远去,江面渐渐宽阔,烟波浩荡,隐约之中,似乎暗藏着当年赤壁鏖战的万军千船。然而又似乎烟消云散,一切化为乌有,只见江山依旧,人类的搏杀,最终也没能改变江山的面目。而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载客,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 


【名称】金 武元直 赤壁图
【简介】北宋神宗壬戍(1082)年初秋,苏东坡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归来后写就《赤壁赋》。不久他旧地重游,又作《后赤壁赋》。虽说三国时赤壁之战在湖北嘉鱼县,与苏轼泛舟的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并非一地,但苏子借赤壁之名吊古抒怀,心绪跌宕,文采斑斓,激情洋溢,沁人心脾。两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而历代也屡有以两赋为题材的书、画佳作传世。  内容来自Artworld.cn

此图无名款,而卷后有金代赵秉文所书和苏轼《赤壁词》一阕,前隔水上明代大鉴藏家项元汴题曰:“北宋朱锐画赤壁图。赵闲闲追和坡仙词真迹。李天籁珍秘”。图为清朝内府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因而几百年来一直被认为北宋朱锐所作。但是近人感觉此图的笔墨,多类似“斧劈皴”,似乎不应是北宋画家所为,加上查阅金代元好问所著《遗山集》中,有“题赵闲闲书赤壁词”一条,末云:“《 赤壁图 》,武元直所画。”于是马衡著文将此图归于武元直名下。 

苏东坡在写作此赋时,已经被贬谪黄州多年,政治上郁闷,生活上潦倒,于是借史抒怀,以排解心中的无奈。文人的多愁善感,借着优美的文辞,相互传递、感染,而同是文人的画家心领神会,又将这种愁绪形诸笔墨,构成画面,代代相传。这也就难怪何以历代画家都热衷以苏轼《赤壁赋》为题材,往往别出心裁,妙笔生辉。此图在笔墨上,就具有极高的水准:勾笔断断续续,没有了五代、北宋的凝重爽利,但是短促的勾线在用笔上法度谨严,笔笔有起、落、转折、顿挫。皴笔大致用淡墨,只在结构之折转处以浓墨醒出。起笔似钉头,故短皴似“斧劈”,但大多淡墨的长线皴,则似北宋许道宁的直线皴。而远山由方形转为圆形,于是其长线皴也就渐似长披麻皴了。山上松树茂密,松叶也不是北宋常见的李、郭“攒针”法,而是南宋赵伯啸、马远画中常见的排叶,已渐趋简率。水波勾线连绵起伏,弧曲的波纹,与山石硬朗的直线皴刚柔相济。这应该是一幅北宋至南宋的转折时期的佳作。 

Artworld.cn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大定二十五年进士,兴定元年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改翰林学士。幼年诗书法王庭筠,后更学李白、苏轼,字兼古今。晚年书大进,草书尤遒劲,魁然一时文士领袖。



(责任编辑:子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