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珍藏天地 > 中国绘画 > 近现代 >

李可染《细雨漓江》

时间:2008-09-02 00:00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点击:

《细雨漓江》此画作于1977年,自题“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朦恍如置身水晶宫中。一九七七年十月可染作于北京。” 内容来自Artworld.cn

李可染先生最擅长的是山水画。就其主攻的山水画而言,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曾将其一生划分为钻研传统期(1953年以前)、写生探索期(1954-1960年)和整合升华期(1961-1989年)。在写生探索期,李可染全力以赴,行程万里,主要写生活动共有四次:1954年的江浙写生,1956年的江浙川陕写生,1957年的访德写生,1959年的桂林、阳朔写生。数年的写生,使他抛弃了传统绘画的一套格式化的技巧,本着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对景写实,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多、满、繁、厚。整合升华期是可染先生艺术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虽有写生活动,但绝大多数创作时间已转为画室创作了,熟悉的写生对象和多年来的笔墨探索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组合,其山水画形成深秀缜密的风格、墨色浓重的特点,在一部分描绘桂林山水的作品中,这种风格和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他又将光、色引入了创作,在以黑色为主调的画面中,高墨犹绿,黑墨是滋润灵动的,而且流光徘徊。在整合升华期,可染先生1977年以后的创作水平又高于以前。 中国星翁艺苑

郎绍君这样评价这幅《漓江细雨》:“李可染的漓江,最得其境……淡墨画山,但不是渲染,而是一笔笔画出,既空朦灵透,又得山之骨。画家说:‘笔内水分过多,用笔又不控制,使墨漫漶漂浮纸上,成为浮烟胀墨,物象沟松油腻,失去骨力,是绘画一大弊病。’此图另一特色是空间纵深感强。一座座秀丽的山峰次第远去,有咫尺千里之势。近景中的白色房屋系以焦墨勾轮郭,线条似断又连,正所谓‘积点成线’,力透纸背,得‘屋漏痕’之妙。既凝重结实,又自然有趣。苍苍茫茫、变化微妙的林木由积墨法获得。积墨法是层层加墨,层层见笔,各层次间又错落变化,使画面深厚丰富。他画的小船,十分讲究选择角度,有透视的纵深感,结构舒服,又飘飘欲行,把全画带‘活’了。”郎绍君同时指出:“从此画可看出,李可染已从写生作品升华了一步,形象不那么具体细微了,主观加工的因素多了,漓江已是画家‘胸中之意象’转化而来,因此色调更统一,更富于诗意,连款题的浓淡墨也完全融为画的一部分,掺进了‘空朦恍忽’的雨意。画家说:‘水墨画的色彩宜单纯,变化不宜大,经过设计,突出一种调子作为基调。有的尽渲染夕阳的红,有的尽量渲染雨后的绿,需要淡的可以尽淡’。此画的意境与水墨色调是经营再三却又不露痕迹的,它突出的是‘淡’、是‘恍如置身水晶宫中’的空明朦胧感。它强化了主要意象、主要情调,因而我们恍若置身画图,久久不能忘怀。”(《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星翁艺苑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