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观瀑图(傅抱石)
时间:2007-01-16 00:00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点击:次
松下观瀑图(傅抱石) Artworld.cn
纸本设色,1947年 90×46cm 上海朵云轩藏
《松下观瀑图》作于"丁亥"(1947)年,属傅抱石中年时期的作品。 高士观瀑,是傅抱石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的《听泉图》、《不辨泉声抑雨声》等作品,显示出他描绘瀑布的杰出才能。而《松下观瀑图》则应属于其探索时期的作品,"抱石皴"未完全成熟。 "抱石皴"为傅抱石在传统山水画皴法基础上,融汇、活用了各种传统皴法,归集于"破笔散峰"的运用而独创的一种皴法。有研究者指出,"抱石皴"是"用草书笔法作皴"。另外,古人只有中锋 和侧锋两种笔法,变化是有限的,侧锋作皴易凝滞,傅抱石创造性地把笔锋散开,实际上等于无数中锋。傅抱石破笔散锋在皮纸上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毫无禁忌,大胆落笔,再加上画面局部的小心收拾,使得其作品大处气势奔入,小处又精细耐年。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渲染,也是傅抱石山水技法中一大特色。他吸收了日本画的渲染技法,并坚持认为:"他们的方法与材料,则还多是中国的古法子,尤其是渲染,更全是宋人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用色层层渲染,多者积至八九层。浓重渲染法的大胆运用,把线、皴与点统一成面与体。此图中山体与树丛的渲染即为层层积染,而瀑布两旁石壁的渲染法则明显地流露出外来影响。 图中山道上两位观瀑士人形象奇古,超凡脱俗,为此画点睛之笔。若无此二人,此画构图不免涣散;有此二人,则全幅皆活。 尽管已有明显个人面目,但比起后期精品《待细把江山图画》来,此图仍保留着探索的痕迹。但正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傅抱石从师古中脱化的努力。作为一名富有史学见识的画家,傅抱石此作是学问、见识、才华与悟性的结合。尽管这种结合在一时之间还稍觉勉强,但已足以让人看出其清醒的超越意识和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内容来自Artworld.cn
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