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图库 > 历代绘画 > 近代 > 十万山人-兰蕙欣赏之一

十万山人-兰蕙欣赏之一(0/0)

5秒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十万山人孙星阁书画精品篇——山水
<< 上一图集
十万山人-兰蕙欣赏之二
下一图集 >>

      古今画兰名家寥寥可数,可见画兰之难。白龙山人王震赞誉当代书画大师十万山人为“天下第一兰家”,究竟十山万人笔下的兰花有多大的魅力?让我们透过欣赏画作,深入了解当代名家十万山人的一生“种兰画兰”的传奇故事。

      孙星阁从年轻时就对兰花情有独钟,20多岁便开始种兰花画兰花。他晚年曾自言:“余种兰数十种,画兰八十余年,写尽其类,而未能得一叶葳蕤,但愿锲而不舍,托斯幽兰,写我一片素心。世人评章,我兰为兰为草,在所不计。彼非余心,谁识余怀。(《观塘夜话》①)就凭着其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毅力,反复揣摩,并附诸情感,自抒胸臆,绘画出别出心裁的蕙兰。
      兰是中国的名卉,生长于山林空谷,餐风宿露,绝少尘俗之气,秀骨清容,其性耐热抗寒,经冬历夏而色泽不改,尽管长期偃促于杂草荆棘之中,却超然幽雅而馥郁。故此,人们由于对兰钟爱有加而将之人格化,并赋以艺术生命。《乐府诗集•猗兰操序》:“琴操曰:《猗兰操》孔子所作,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孔子还藉蕙兰以明志:“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同样,在《楚辞•离骚》中,屈原往往以兰蕙比喻自己的高洁情操,例如:“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而历代画家也不乏喜欢画兰者,藉以表达画家自身与之共鸣的气质。
      孙星阁不单爱画兰,且对于历代画兰者颇有研究。他将自己对不同兰家的看法写成《画兰杂语》,一开始他就指出:“唐人无兰家,宋代画兰,王介、吴迪、苏东坡、米芾、李方士、周密、杨补之、裴淑泳、赵与懃、郑所南、赵孟坚、赵孟頫大者双勾。东坡、米芾,驰骋笔墨而已,专擅墨兰,独郑所南,余不足道。”他又认为:“兰而入画画中所难,古无兰家,始见于宋,写兰屈指可数,睹之不得,元僧觉隐,喜气画兰,怒气画竹,有其语而不见其画。画家传统,惟兰无从。明人写兰,独见八大石涛,八大颇饶风格。清李方复、李方膺,每见写竹补兰三五笔,毫无情趣,皆不足观。板桥画兰,名满江南,拟想石涛,糜糜之风,画兰之难,不禁三叹。”短短一段文字,道尽了孙星阁对前人画兰者的独特见解,虽不免出于对古代画家的个人好恶,但却一针见血,非常精辟。在对各兰家的彻底分析解构后,他取长弃短,再凭自己的天分,创造出极具个人面目的兰花。
由于感叹画兰“无法可寻”、“无谱可摹”,孙星阁穷一生精力,努力不懈地写兰咏兰,以至遗有数百幅兰花图流传于世。事实上,孙星阁对于兰花的偏爱,是深感自己与幽兰天然品格的契合,正是“心有所思而托,形有所见而感”。
      笔者所见,孙星阁最早的兰花是绘制于1945年(乙酉)的几帧作品。据孙星阁的长子孙中宏透露,孙星阁在1949年未避乱到港定居,在此之前的作品已大部分散佚毁坏,故其早期的画作基本上不复能见。换言之,这几幅兰花是研究孙星阁早期作品的噍一线索,弥足珍贵。当然,在画这几幅画的时候,他已绘画了不少以兰花为题材的作品,所以,孙星阁在1945年画的兰花已相当不俗。在种植了20多年不同种类的兰蕙,又绘画了20多年以后,累积了丰富的画兰经验,他对兰蕙的各种型态已有充分掌握。图中所见,孙星阁用中锋淡墨绘画兰叶和兰花,以稍浓笔墨点染兰蕊,再加上数笔稍浓兰叶,整株兰花用墨浓淡有致,清秀雅逸。孙星阁在晚年时还重题此画:“兰为王者,香花开四时,百草莫及。君子之德乾乾不息,孔子《兰操》,屈子《离骚》,于兰何伤。余爱兰金枝玉叶,和风以露,隐君子也。”可见孙星阁颇为满意自己此件早期作品。另一同年秋天作品,孙星阁以潇洒飞动的笔触,描绘出生长于山林空谷石缝上的兰花坚韧不移的个性,其气度神韵,与作者不异。难怪当二三十年代,孙星阁在上海与上海大亨、艺坛领袖王一亭(号白龙山人)交往时,王一亭就已认为他笔下的兰花足以睥睨当时的画坛,且誉之为“天下第一兰家”。
      1946年,苏世杰题孙星阁的一帧《兰竹图》云:“画中兰竹为难,非名书法家不能下笔,然亦别有文学修养境界。前贤郑所南、文同、苏轼皆以书法成之。十万山人兰竹有逸趣,直追宋人。其亦通于书法之变也。”诚然,孙星阁往往用书法的用笔写兰花。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书法的造诣。在用中锋的同时,又顿挫有致,而取势得宜,如他自己所言:“斜、正、反、复、起、伏、射、抽、行、息、清、静,数者互用,腕、肩、胸,诸力并施”(《画兰杂语》),体现出兰叶的掩仰俯侧,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然而,当作画者掌握了所有的绘画技巧后,一拿起画笔就随心所欲,意在笔外,简直如有神助。孙星阁在他70来岁画的《兰石图》的题跋上透露了此心声:“元僧觉隐,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余写兰喜怒交集,一划得失,得意则喜,不得意则怒。盖兰非工夫所可就也,其成者自有神助耶。”
      在各种题材中,兰花是孙星阁每个时期都绘制得比较多的一种,而当中不少兰花都伴以石头。孙星阁很喜欢石头,家里收藏了多种多样的石头。赏之喜之,自然不得不将之入画。1975年重阳节,孙星阁作《兰石图》,并在题跋中大谈其兰石论:“写兰难,写石亦难,兰以狂草,石以飞白,各自法门。然兰欲动而石欲静,而不知静而能动,动而能静也。兰有千种而石有万变。石性阴中阳,不独求之山而求之海,太湖洪溪产奇石,石根插波底,波涛撼击而成,窍穴嵌空玲珑,斯可入画。”绘画此作品时,孙星阁用清劲秀润的笔墨在纸中间写了一株兰花,尽管以浓墨写成,仍无法掩盖兰蕙风姿飒飒的韵律感;再以重墨绘成石头,力透纸背而仍不失其层次感。一兰一石,一动一静,互相辉映。而在结构上,石头押在左下角,与右上角的题款和中国的兰花构成了对角斜线,成了一有趣的画面。同时,显示出其与兰相同的重要性。
      “屈原写兰,一片离根;郑所南写兰,一片孤忠,觉隐写兰,一片喜气。人情睹物,各自不同,感物而喜,感物而悲。余好兰七十余年,一片中情在此空谷。世人评章谓余工兰草何苦,彼非兰非吾,谁识余怀?”这是孙星阁在1976年秋天所绘的《兰石图》上的题款,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兰花的热爱,对画兰的执着。图中空谷峭壁的笔触浓淡相间,其粗糙而凹凸不平的质感表现无遗,衬托出兰蕙的不凡傲骨。兰花在杂草荆榛中笔飞墨舞,其动人风韵,扑人眉宇;其清高脱俗,恰恰是作者的写照。
      1988年夏天在香港艺苑接受访问时,孙星阁带点自负地对记者说:“年纪大了,山水不好对付,画兰竹最好,笔力自如的话,兰竹绘来更老辣。”①而且,他认为“画山水费时间,往往五六日一幅,不如写兰竹半日画好,不满意的可以重新画过。”因此,孙星阁晚年甚少画山水而多画兰竹,其中尤以兰花为主。而且,其绘兰造诣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随手拈笔,健笔如飞,自由奔放。其用笔之潇洒淋漓,襟怀之高旷冷傲,令人惊叹!
      除了画兰外,孙星阁也写了不少诗句咏蕙兰,赞美其天然的孤芳淑质,同时以抒情言志,藉以自况。诗句云:“馥馥滋兰九畹香,江离辟芷满风皋。聘怀极目皆君子,万壑空山降凤凰。”又“天道有情怜草木,为兰作操是何人。相思君子在空谷,一雨青山万壑春。”他又写:“绝壑荒丘兰蕙参,余晴天气放云岚。宋人亡国今犹痛,一笔伤心到所南。天地混沌,万物艰辛。松竹见节,兰蕙其神。最伤亡宋,圣帝贤臣。尽是君子,绝无小人。我写斯图,独求洁身。”“兴尽青云路,归思白首人。中情怀孔子,落墨到灵均。兰蕙生空谷,乾坤我一身。昔贤与古圣,忧道不忧贫”。“郑所南画兰作倒悬图,伤家国之亡,无地托根。余写兰喜生寒岩,山高石峭烟霞。孔子作《兰操》,屈原作《离骚》,所南作倒悬,余作托寒石。所南亡国,国亡无土。若所南处今之世,必写绝壁幽兰,托根峭壁。余生乱世,避乱入山,若余生亡宋,当写倒悬兰,无根可托。正气人情同然,道无古今。“正是他乐于赋诗,且已臻“诗中有画”之境,故他的绘画,也往往渗透着“画中有诗”之意,耐人寻味。
      总的来说,孙星阁写兰的历程,首先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如他自己所言:“发扬画学不能不知,以真真正正求到真正处”,从研究和分析古代的兰花画作,孙星阁在潜移默化在吸收养分;再者,无疑是师法自然。孙星阁从年轻时就得友人相赠名兰,种植了十几种兰花,从种植过程中的细心观察以至牢记于心,对兰花的动态风姿充分掌握,于是在写兰时格外得心应手;最后,他是写兰以托素心。由于将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投射在兰花上,孙星阁写的是心中的兰花,即是以意为之,自然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结果成功地形成了其非比寻常的独特风格。
 

你可以尝试点击图片,使用键盘 +- 来缩放画面;放大图片可以用左 键进行移动!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