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博物馆要有自己的定位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针对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要在大连建博物馆的想法进行了讨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负责人卢新华说,作为城市的博物馆,它的建立和定位,肯定是要和这个城市的文化视线定在一个高度上,你的视线定得越高,博物馆的品质、影响力也越高。一个城市的文化语言,会通过博物馆体现出来的。 华艺美术世界网 卢新华说:“城市的改造、建设、发展不是一个文化学者能够左右的,权力、资本、各种复杂的东西都在和文化较量。”他对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文化担当表示敬佩,并对他们的建设方案表示赞同。他说:大连不能盲目参照某一种模式去提出自己的博物馆建设方案,还是要有自己的定位、视野、地域的文化特征,你这个博物馆要有世界性的语言,但也要有你自己文化的风格、文化的特性和独特的东西,要有别人不可复制的东西。 中国星翁艺苑 通过于振立现象反省城市存在的问题 华艺美术世界网
“社会雕塑与行为艺术”讨论是本次艺术论坛的一场压轴大戏,除了讨论“行为艺术”在欧美、中国的情况,专家学者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在了画家于振立身上。于振立曾是宣传画领域的一个重要画家,后来进入油画领域,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画家在1994年突然躲进了深山,用18年时间“做”房子,这个房子的原材料大都是来自城里的已经退役下来的破桌、烂凳子、废轮胎、旧电视、空酒瓶子等。其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下的城市建筑缺少对自然的敬畏,都是一些非人性化的建筑。而于振立的房子是一个 “社会雕塑”。栗宪庭将于振立的装置艺术联想到艺术与城市的发展,他说,于振立离开城市,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象征,“可以通过于振立的例子反省城市存在的问题。像于振立这样的居住方式,也可以继续扩展。 ”著名评论家刘骁纯认为,社会雕塑这个概念不应该封闭在人的艺术上,可以放大、可以展开,可以指一部分行为艺术。从行为艺术当中关注一些能用社会雕塑的概念来解释的艺术现象,“应该多研究这样的一些现象。 ”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水天中说:“在我看来,不管是社会雕塑也好,或者是艺术家对自己欲求的营建,都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不同于凡俗的,是对一般的世俗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提出挑战。于振立对自己寓所的修建,融进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在于振立的建筑里,把环境问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的思考,引用到这里面。好多废旧物品的利用也显示出他的艺术个性。 ” copyright Artworld.cn
林学明说:“这次来的时候我就听说于振立逃离城市18年,他这个行为不是逃离,我觉得他是站在时代的最前面,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对城市建设进行思考,用一种积极态度面对社会的变革。我觉得应该把于振立本人的这种艺术行为、生活态度跟一个城市如何发展结合起来。 ” www.Artworld.cn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发言人商成光说,于振立先生是一个个案,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代表了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呐喊,或者是一种批判。他用18年的生命过程转换到一个建筑里,这一点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18年没有画画,他用自己的艺术行为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建设城市不能丢文化 没美术馆怎么谈艺术?(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