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南诏时期的东巴造纸工艺,吸引着西格丽德在乌木的当地村寨里住了两周。完全的乡间劳作对她而言并不陌生,言语沟通的困难却也逐渐转变成为其他沟通方式的开发,天然材料与古法造纸成为西格丽德与当地村民之间超越言语的共同语言。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中,本就有在手工制成的纸张上撰写经文、制作志本的传统;西格丽德则利用这些纸、以绘画、白描的形式记录下她在乌木逗留期间的风土人情、为当地人作肖像画。她自身所带的斯卡蒂纳维亚气质融入到中国少数民族古老神秘的文化传统中,仅仅是在这种创作的行迹(而非作品)中,便油然而生出某种令人欢欣的浪漫气息。无论东、西,传统之美如此相通。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中国星翁艺苑 纳西族手工艺人的作品 华艺美术世界网
墙上的习作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西格丽德在手工纸上手绘出造纸中的纳西族村民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若说东西方的造纸法仍是大同小异,材料的择取便有各种美妙的差异,而对新原料的发掘,也是西格丽德此番中国行的一大目标。她对于蓝色的敏感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瑞典牛仔裤布料的蓝、还是中国传统染料靛蓝(也称蓼蓝,可制板蓝根)的蓝,她自己衣物、纳西族村民衣物上的蓝,以及它们之间的种种细微区别,都成为她灵感中的重要元素。她在考察与实验中还发现,很多自己熟悉的染料作物实际上还是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原料,除了可入药的靛蓝,还有可作黄色染料的黄檗、紫色染料的紫草等等。如其所言,这种创作实践的意义来自于“不同材料、以及与它们互动的艺术”。 copyright Artworld.cn
西格丽德与朋友们在京郊的小毛驴市民农场采摘靛蓝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9月中旬,西格丽德将她在云南山里学到的造纸法带回了北京,在观心亭的工作坊中与大家分享;而观心亭团队在京郊“小毛驴市民农场”种植的靛蓝也派上了用场,新鲜采下的叶子被用以提取出染料、将手工制成的纸张染成特殊的蓝色。 中国星翁艺苑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往搅拌机里含冷水的靛蓝叶碎中倒进一些白醋 华艺美术世界网
丝质布料与纸在制好的靛蓝染液下面,偏绿色的“染色浴” 中国星翁艺苑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晾晒。触氧后,绿色的丝布开始变蓝。 中国星翁艺苑 完成了在中国为期几周的考察实践后,西格丽德满载而归。在伦敦,她将以之作为新创作项目的基础,或许我们可在明年她与中国艺术家段建宇的合展中看到用美丽的古法造纸创作的新作。 copyright Artworld.cn
华艺美术世界网 在田间作画的西格丽德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未完成时”:西格丽德·霍姆伍德与古法造纸(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