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 郑燮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专长于画兰、竹、石、松、菊等,偶亦写梅,笔法直接取法石涛,又多从徐渭、高其佩等画家中得其意。剪裁构图崇尚简洁,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其题材虽然局限于传统的文人画“四君子”范围,但通过题诗、题跋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能时出新意。如《墨竹图》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荆棘丛兰图》跋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柱石图》题诗云:“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其书法以画法入笔,折中行书和隶书之间,自称“六分半书”。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番风味,后人亦称书体为板桥体。 ![]()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189.6厘米,横49.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作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笔墨放纵,挥洒淋漓,神情飘没,新意独具。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作者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清 郑燮《甘谷菊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