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市场资讯 >

2010年中国艺术品秋拍:“亿元”成常态被接受(2)

时间:2010-12-23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子牛    人浏览
据了解,近两年来新进入市场的买家主要包括新富阶层、民间私募资金和机构投资者,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介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在拍卖场上举牌的多为30岁到40岁中青年面孔,女性买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相形之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活跃于市场的“行家”队伍,由于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和理念的滞后,正在一步步被“边缘化”。对于市场格局的巨变和频频出现的“天价”,他们在大呼“看不懂”的同时,也意识到市场

 
    据了解,近两年来新进入市场的买家主要包括新富阶层、民间私募资金和机构投资者,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介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在拍卖场上举牌的多为30岁到40岁中青年面孔,女性买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相形之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活跃于市场的“行家”队伍,由于自身资金实力的限制和理念的滞后,正在一步步被“边缘化”。对于市场格局的巨变和频频出现的“天价”,他们在大呼“看不懂”的同时,也意识到市场空间和机会正在远离他们而去。匡时拍卖行总经理董国强认为,目前处在观望状态的这些行家们,将来大部分都会面临转型,成为大藏家的顾问或者艺术品经纪人。 

    追逐“证据”的时代 

    艺术品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投资渠道,而对作品真赝的判断无疑是决定投资成败的最核心因素。随着行家的退场,新买家由于对自身鉴定能力缺乏信心,以及出于投资角度的考虑,往往把判断建立在拍品的出处来源、流传过程和名家鉴识题跋等外部“证据”之上。同样水准、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有没有“铁证”存在,会导致价格上的天壤之别。“证据”的分量,超过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现状。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对清代宫廷著录《石渠宝笈》的迷信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近年屡创纪录的古代书画作品,几乎全部都有《石渠宝笈》的著录。2010年秋拍中像《平安帖》、《情韵梅花图》之类的拍品,原本应该放在古代书画专场上,这次却安排在宫廷艺术品拍卖专场中,一方面说明“宫廷概念”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说明了拍卖行对“证据”的强调。 

    嘉德推出的“张仃藏画”、“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涧庐藏画”等知名藏家专场,均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其中“张仃藏画”专场上的多件齐白石单幅花鸟,都拍出了超过2000万元的价格,也说明买家对作品来源的重视,对“证据”的追逐。 

    南北市场出现不同趋向
 
    毫无疑问,北京已经成长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艺术品拍卖中心。而以杭州、上海为主构成的南方市场,无论在拍卖行阵容、总成交额和重量级拍品的数量上,目前还无法与北方市场抗衡。这一点当然由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所决定,但也与南北方收藏家风格个性、对艺术品价值的理解,以及审美取向不同等内在因素有关。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相对而言,“小”、“雅”、“精”的拍品在杭州、上海的拍卖会上有着更高的接受度,而那些重量级的名作巨作在这些地方往往拍不出远超预期的“天价”,而这一点又反过来直接影响到拍卖行的征集工作和拍品的流向。 

    以西泠印社拍卖行为例,海派名家作品、砚台、篆刻等为其强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连续两季成功推出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之后,2010西泠秋拍首日,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再创总成交额3943万元、成交率99%的佳绩,一股文人墨迹的收藏热正悄然兴起。 

    对于拍卖市场整体而言,南北市场出现不同趋向是一个好现象,更有利于在相互的对照映衬中进一步挖掘、梳理艺术品的文化价值,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记者 何光锐)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2010年中国艺术品秋拍:“亿元”成常态被接受(2)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