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好友动辄追问,某某新兴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值得关注?而我往往会反问几个问题:一、艺术家现在年纪多大?二、是自学成才的艺术家还是学院出身的艺术家?三、有没有画廊代理?一般所谓的新兴艺术家,市场往往以上拍与否作界定,上了拍又有成交纪录的就挤身已成名艺术家之列,而未上拍但有画廊代理的,便称为上台面的艺术家。所以顾名思义,新兴艺术家便是未上台面且仍名不见经传的创作者。但全世界每个区域市场的条件不一,所以对新兴艺术家的界定各异。 中国星翁艺苑 阅读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史家尚未着墨的新兴艺术家的作品,要寻找两大共通元素:一、作品中不须深度咀嚼就能掌握的“直接而明确”传达出的信息;二、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符号(暗喻)。如张晓刚的《大家庭血缘》系列作品,一看是一家人,再细看每个人面无表情毫无互动,唯一牵连彼此的就是那脸上抹灭不掉的胎记和那一缕红丝线,将文革时期这层家人若即若离的血缘关系又再次紧紧地相系在一起,简单的构图却讲述了一部沉重的文革创伤史。这种暗喻的铺陈不仅是成就一个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件好作品的必备元素。 艺术史学中的研究方法论,强调从作品中去找答案,训练观者透过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演变,先归纳整理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期(系列性作品),再深究改变作品主题与风格的背后原因。譬如梵高1886年前后的作品,出现截然不同的主题与风格,之前用色暗而阴沉,后来色彩转为明亮且纳入日本浮世绘元素,之后作品中又充满了黄色。深究原因得之1886年梵高从阿姆斯特丹来到了巴黎,从深受荷兰学院派的影响转而受巴黎印象派对光影捕捉的熏陶,后又南下阿雷,着迷阿雷的阳光,画中开始大量使用黄色。观者是先从作品中感受到主题与风格的转变,再深究转变背后的原因,是环境的改变、生活的骤变、心灵的冲击、受某风格的影响,还是自我不断地挑战。 华艺美术世界网 又如1973年后的赵无极作品开始出现大量的黑色,且黑色往往偏在画幅的一侧,究其原因乃是丧妻之痛所致。一个艺术家作品风格的改变,事出必有因,即使是对过去主题和内容的反叛,但反叛中必有继承。如主题和风格的改变突然转向,无法从之前的作品中寻得脉络,只是一时兴起或遇创作瓶颈的调适,如此态度皆不足取,也很难对艺术家未来的发展有所期待。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如何寻找潜力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