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市场资讯 >

20世纪中国艺术品研究与市场第一次高峰(2)

时间:2011-05-06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佚名    人浏览
在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对于中国瓷器有着源自传统的兴趣,这就是德国。早在1717年,波兰奥古斯特斯大公就在今天的德国的德累斯顿建立了瓷器收藏馆(Porzellansammlung),位于他的茨温格宫内,由他所建立的中国明清及日本瓷器享誉世界,甚至被称作的世界上最大的陶瓷收藏馆。1913年,德累斯顿陶瓷器收藏馆馆长齐默曼博士(ErnstZimmermann,1866-1940)出版了

在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对于中国瓷器有着源自传统的兴趣,这就是德国。早在1717年,波兰奥古斯特斯大公就在今天的德国的德累斯顿建立了瓷器收藏馆(Porzellansammlung),位于他的茨温格宫内,由他所建立的中国明清及日本瓷器享誉世界,甚至被称作的世界上最大的陶瓷收藏馆。1913年,德累斯顿陶瓷器收藏馆馆长齐默曼博士(ErnstZimmermann,1866-1940)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瓷器的历史、艺术和工艺》(拍品编号826)一书,所选藏品以德累斯顿陶瓷馆的藏品为主,兼收英国大英博物馆,柏林东方艺术博物馆,汉堡艺术博物馆等收藏机构藏品,同时亦刊载当时著名收藏家如伦敦亚历山大等人收藏,成为研究德国所藏中国陶瓷器的重要文献。

华艺美术世界网

 

当霍布森在二十年代出版系列专著的同时,德国学者也不甘人后,发表了一系列作品。1922年,艾姆波登(OscarRucker-Embden)出版《中国早期陶瓷》,研述中国史前至13世纪陶瓷历史;1923年,齐默曼整理了他1913年的著作,出版了第二版;次年,施密特(RobertSchmidt1878-1952)刊印《中国陶瓷——从汉代到19世纪》一书,汇集当时全德国众多收藏名家及博物馆所藏中国陶瓷品,而成为二战前德国中国瓷器收藏之集大成者,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早期德国收藏中国瓷器情况。

中国星翁艺苑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中国陶瓷研著日隆,在欧洲出现了一个研究和出版中国艺术的高峰时期。在这整整十年中,涉及漆器、玉器、青铜器的西方著作接连出版,进而确立了今天西方研究中国古美术品的格局。1922年,法国卢浮宫将其所收藏的中国瓷器第一次结集出版,即活页装《卢浮宫所藏中国瓷器》)两册,上册收录中国汉至明代陶瓷40页,下册收录清代瓷器44页,手工彩色填彩印刷,为少有的法国卢浮宫所藏中国瓷器出版物。同年,1922年,大英博物馆学者赫瑟林顿(A.L.Hetherington,1881-1960)出版《中国早期陶瓷》(拍品编号821),书前由霍布森作序,所辑陶瓷选自汉至宋代,与今天高古陶瓷分期相同。书内图版百幅,其中彩色图版12幅,反映早期西方博物馆和收藏家研究和收藏中国高古陶瓷状况。1927年,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姆森(G.C.Williamson1858-1942)出版《粉彩瓷器》,精选英国私家所藏中国粉彩瓷器,并辅以法国卢浮宫所藏器物,反映西方对于中国粉彩瓷器之喜爱,成为中国陶瓷研究史上第一本以中国陶瓷单一品种进行研究论述的著作。1923年,轩尼诗(UNAPOPE-HENNESSY,1876-1949)编著《中国早期玉器》,论述中国自先秦至元代玉器历史。1924年,科普(AlbertJ.Koop,1877-1945)出版《早期中国青铜器》,精选欧洲博物馆和收藏家所藏中国青铜器精品,进行整理和综述,确立了中国青铜器于世界艺术史上之重要地位。

copyright Artworld.cn

1925年,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波特博物馆举办了中国漆器特展,并出版相应图录。次年,该博物馆木器部主任Strange编著《中国漆器》一书,第一次向西方系统性地介绍了中国明清漆器工艺,在短时间内拓广并加深了西方对于中国漆器的感性认识,并随之引发了一系列有关中国漆器的收藏活动。此外,在这一时期,欧洲博物馆还组织了以特殊题材为选题的中国艺术展,开创了此类展览和出版的先河。1922年,巴黎塞努博物馆(theCernuschiMuseum)举办首次中国动物艺术专题特展,精选欧洲博物馆和私人所收藏动物主题之中国艺术品多件,轰动一时。并于1923年,出版《中国艺术中的动物》展览专辑,辑选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各种材质动物形器物数十件,按年代编拍图版,自周至明代,其工艺品种涵盖青铜器、石雕、玉器、陶瓷、书画、漆器等多个门类,开启日后西方收藏动物造型之中国艺术品风潮,影响至今。就在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初期,乔治·欧默福普洛斯在出版了他的瓷器收藏后,又将他所收藏的中国壁画、绘画、青铜器、雕塑接连出版,直至财力耗尽。

www.Artworld.cn

继二十年代欧洲出版一系列中国古美术专著后,在随后的三十年代,这一收藏和研究中国艺术品的热潮波及世界。1931-1932年,日本东洋陶瓷研究所出版了十二辑的《东洋陶瓷集成》(拍品编号837),每辑六图,共七十二幅大图,以玻璃版及原色版精印,浮贴式装帧,其中部分图版以实物原大尺寸印刷,反映器物原貌,而为后世日本印制中国古美术品之典范,同时也为数十年后日本再出《东洋陶瓷大观》之前身。

华艺美术世界网

 

1932年,日本帝国工艺会编印《支那工艺图鉴》五函十五册拍品(编号933),系二十世纪早期日本出版极为重要之以中国古美术品为主题之图录,精选日本重要之公私收藏中国文物,按类别编排,分为金工、陶瓷、漆工、染织、玉石杂工诸编,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日本于二十世纪早期了解中国文物之概况。同时,在西方,1933年,霍布森与他人合撰《私人收藏中国瓷器图录》。1936年,乐提(STANLEYCHARLESNOTT,1902–1957)出版《中国玉器源流考》。1939年,颜慈(W.PercevalYetts,1878-1957),出版《卡尔所藏中国青铜器》…… copyright Artworld.cn

二十世纪早期,西方收藏和研究的中国艺术品,大多源自市场。而市场中的中国文物,多依据需求决定。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最大的中国古董销售商之一,日本山中商会在其1928年至1943年的日本和美国展览图录中,展现了当时日本和美国中国文物市场的不同面貌。在日本,系以明清官窑瓷器和天龙山雕塑、家具、宫廷钟表为主,而作为西方市场代表的美国,则表现得更为丰富,其中既有明清装饰性文物,也有作为收藏和研究之用的高古器物。1924-1940年,卢芹斋所办卢吴公司则以中国青铜器和石雕打开欧美市场。而北京达古斋霍明志所编《达古斋古证录》,则从中国本土出发,反映了当时中国文物的销售状况。 中国星翁艺苑

自二十世纪初,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国际研究中国艺术品的第一次高峰,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第一次热潮。在这近四十年中,以汴洛铁路建设为标志,同时因中国国内局势动荡,而造成中国境内出土文物不断外流,但同时也为西方研究中国艺术提供了更新的养料。通过西方收藏家、学者、市场三方面的不断交流,中国艺术品研究与市场终在二十世纪后期逐渐成熟,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化蛹成蝶之幻变,却来自那条铁路的兴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20世纪中国艺术品研究与市场第一次高峰(2)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