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市场资讯 >

地产大鳄纷纷转型做艺术品投资

时间:2011-06-07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佚名    人浏览
地产大鳄纷纷转型做艺术品投资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copyright Artworld.cn

艺术品拍卖现场

www.Artworld.cn

一间平常不过的书房,四壁书架中只有一幅《奔马图》装饰。一位老人在向他10岁的孙子讲解:“这是一个名叫徐悲鸿的大画家的作品,你看这马虽然瘦骨嶙峋却桀骜不驯,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情怀。”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30年后,深圳湾的豪宅里,当年的小男孩被10岁的女儿问起徐悲鸿是什么人时,已经是个成功商人的张为惟下意识地回答:“大画家啊,他的一幅画卖了1.7亿多呐!”

copyright Artworld.cn

“说完我就愣了,曾经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大师现在成了一堆数字。”4月15日,讲起当时的情形,张为惟还是一脸懊恼,“你看看我现在,穷得就剩几个钱了!” 中国星翁艺苑

“穷得只剩钱”是张为惟的一种说法,但他的懊恼却真实地反映了艺术品功能的变化。多年来,那些曾经让张为惟们为之感动的艺术作品的教化、审美功能在褪色,取而代之的是投资、是盈利、是经济价值。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艺术品市场突飞猛进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2010年,毫无疑问是国内艺术品拍卖发展机遇最好的一年。”3月27日,深圳荣峰拍卖行董事长张京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艺术品的价格,目前的状况只能说是价值回归。顶级艺术品,价格上亿元并不奇怪,我认为未来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张京正在四处奔走,为他6月份举办的一场拍卖征集拍品,“中国艺术品市场确实在崛起。”2010年,张京的公司总成交额近亿元,是创立以来最好的一年,他当然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来自雅昌艺术网的数字,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达到573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50%多,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庞大的数字后面,是单件艺术品成交价格的井喷。2010年10月,在英国Bainbridges拍卖公司以5.5亿元人民币成交的清乾隆“吉庆有余”转心瓶,成为有史以来最贵的中国艺术品。曾经以2.26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保持第一位置达5年之久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一下子跌出了三甲,仅仅排名第四。去年一年,中国艺术品成交价过亿元的共计20件。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前十位中,除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以2.26亿成交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和2009北京保利秋拍中以1.69亿元成交的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外,其余8件都是在2010年成交的,其中最低价格的是北京保利2010秋拍中的宋徽宗御制“松石间意”琴,其成交价是1.36亿元。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如果说,在金融危机前偶尔出现的过亿天价拍品还不具有代表性,那么,2010年出现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门类的亿元艺术品就已经不是偶然了。在2009年《十八应真图》、清代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1.344亿元)拍出天价后,业内还在热议“中国艺术品是否进入亿元时代”?经过2010年狂飙突进一般的市场表现,仅隔1年,“亿元时代”已经完全不容置疑了。人们开始憧憬:十亿时代还有多远?

copyright Artworld.cn

成为投资工具的艺术品 中国星翁艺苑

除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外,几乎所有测量市场的指标,如成交量、成交率、专场数、拍品数、各门类最高价等都争相创造新的纪录,呈现出20年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在专业分析家的眼中,2010年的艺术市场并非只有天价,而是真正的全面繁荣。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贴上了亿元标签的艺术大师除了徐悲鸿(《巴人汲水图》2010北京瀚海秋拍1.71亿元成交)之外、还有李可染(《长征》2010嘉德秋拍1.075亿元成交)、张大千(《爱痕湖》2010嘉德春拍以1.008亿元成交)、八大山人(《竹石鸳鸯》2010西泠印社秋拍1.187亿元成交)、黄庭坚(《砥柱铭》2010保利春拍4.3亿元成交)、王羲之(《平安帖》2010嘉德秋拍3.08亿元成交)、清代钱惟城(《雁荡图》2010西泠印社秋拍1.299亿元成交)、明代陈栝(《情韵墨花》2010嘉德秋拍1.137亿元成交)等。下一个是齐白石,还是傅抱石?在专业分析师看来,“其实都只是时间问题!”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30年前,齐白石的画在荣宝斋就是几百块钱一张,省一省的话一年的工资也能买一张,现在我看100年的工资也买不到一张了。”张京是北京人,“自小喜欢这一行”的他目睹了这些年中国艺术品价格的疯涨。 copyright Artworld.cn

以徐悲鸿拍出1.71亿元的《巴人汲水图》为例,1949年一个叫朱良的南下干部从旧货市场买下它时,花了160元,1999年它第一次出现在拍卖场时成交的价格是132万元,2004年第二次拍卖时成交的则是1650万元,再过6年时它的价格已经是1.71亿元了,基本上每5年可以加个“0”,它在62年的时间里价格增长了100多万倍。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长江商学院教授梅建平参与创建的梅摩艺术品指数被摩根士丹利定为世界十大生产指数之一。根据梅摩指数研究报告显示,艺术品投资的短期波动性比股市、楼市小得多。梅建平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在1955年投资艺术品1元,到2006年,投资印象派作品将升值为60元,选择古典大师作品升值为122元,而选择美国作品则可以获得回报140元。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着名收藏家马未都曾经讲过一个他遇到的故事,有人跟他说花大价钱买回一幅谁谁谁的画让他看,马未都心想这么贵的东西听都没听说过啊,拿过来一看画家署名三字认错两字,就这样也被买回来了,就这样还赚了钱。张京的荣峰公司在2009年初曾经拍出过一幅方人定的《得利图》,“当时是24万成交的,仅仅两个月后,在另外一个拍场就拍出了96万。”这就像当年股市大牛时的“飞镖行情”,只要买了,不管是啥都肯定赚钱。 www.Artworld.cn

在拍卖行老板张京看来,火热的行情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他也承认,目前市场上投资的成分比以前要更大一些。“相比起股票、基金、债券,艺术品的回报率要好一些;而相比地产、实业,艺术品的买卖更简单,也不会有什么附加的投入。”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在收藏家马未都看来,艺术品价格的疯长是因为收藏变成了投资,雅好变成了逐利。他认为财富的增长与艺术鉴赏力的低下使收藏变得简单。他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买艺术品和煤老板买楼)没有区别。买楼赚得更多的话他一定买楼,他不会买这个。他们挑的是投资物,他没有情感,哪个赚钱挑哪个。”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艺术品的工具化或者说金融化的程度还远不止马未都所描述。2011年春节前,已故天津画家白庚延的一幅名为《黄河咆啸》的画作震惊了国内艺术品收藏界。作为“天津市金融创新的一次努力”,1月26日,这幅国画被分拆为500万份单个的交易单位,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到3月16日,短短的50天时间里,发行价为人民币1元的每交易单位,在投资者的追捧下上冲到17.16元,涨幅超过1700%。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地产大鳄纷纷转型做艺术品投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