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继早前向国家申请把长洲太平清醮和大坑中秋舞火龙等节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港府最近已草拟1份涵盖全港共63个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普查名单,包括客家山歌、打小人、盆菜、跌打、“刨花油”、虾膏虾酱制作、传统雨伞制作,以及养猪养鸡工艺。民政事务局预期普查工作于明年上半年完成,将会制作资料库及交由相关委员会作最后审定,再研究向国家及联合国把有关项目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透过成功申报鼓励更多人参与维护这些传统。 中国星翁艺苑
港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前年委托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进行全港普查,透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及口述历史调查,已整理1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名单,包括传统口头表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及仪式、有关自然界知识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范畴。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客家山歌舞龙狮等登榜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初步名单涵盖63项建议主要顶目,再细分不同形式及地方举行共计有216个次项目,涉及客家山歌、舞龙舞狮、粤剧、谜语、春秋二祭、点灯、惊蛰祭白虎打小人、神功戏、打醮、七姐诞、天后诞、鲁班诞、端午节、凉茶、跌打、养鸡、养猪、棚屋工艺、传统头发定型剂“刨花油”的制作、虾膏虾酱制作、盆菜等等。 copyright Artworld.cn 多名立法会议员昨出席民政事务委员会会议时,关注当局如何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工艺的传承。有议员表示,当局除把项目申请为文化遗产外,应研究保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待申报成功后才研究保存,担心“成功申报之日,便是接近失传之时”,亦关注大坑舞火龙最终或因没男丁参与而失传。 copyright Artworld.cn 政府投入资源鼓励参与 中国星翁艺苑 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表示,当局已投入资源保护相关文化遗产项目,相信成功申报有助鼓励更多人参与维护这些传统。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冯程淑仪表示,当局会在资源上提供协助,并设有基金资助经营有困难的机构保留传统技艺,但承认“刨花油”以及雨伞制作,或因商业因素难以继续经营。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飘色技巧编辑成书推广 copyright Artworld.cn 民政事务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赖黄淑娴表示,普查工作明年上半年完成,当局会成立网上资料库供市民查阅,并会把传统技艺如飘色和包山制作技巧,编辑成书及向学生推广。她又称,当完成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拟名单后,将会呈交谘询委员会审定,再研究向国家文化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opyright Artworld.cn (责任编辑:Ivan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