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1700余座博物馆免费开放,除文物类博物馆,深受观众欢迎的还有人物类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中,有上海鲁迅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丁玲纪念馆、冰心文学馆、老舍纪念馆、梁启超纪念馆等,介绍的大多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各条战线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一生展示了一部坎坷曲折的中华民族振兴史,一部波澜壮阔中国革命史,奏响了一曲响彻云霄的理想信念的激越赞歌。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能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的风云,让心灵受到震撼和崇高的洗礼。 中国星翁艺苑
有位美国记者在北京参观鲁迅博物馆之后写了一篇报道,说鲁博的展览内容很丰富,形式也有新颖之处。但他提出一个问题:“在很多图片、图书、绘画、古物之外,还能知道什么呢?观众想知道,这些东西后面的东西是什么。”我体会,这位美国记者在琳琅满目的陈列品背后寻求的,就是它们体现的一种特定价值观。 华艺美术世界网 人物类博物馆一方面应该从展示的人物身上充分挖掘本土文明的优良元素,另一方面又要进一步挖掘其能够超越本土文明、适应全球化大趋势的思想因子。比如,鲁迅毕生弘扬的“诚”与“爱”的观念,他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以及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反抗绝望、寻求希望的韧性,仍然是当今人类急切需求的精神资源。人物类博物馆建设固然需要跟不同国度观众进行语言和文字交流,需要借助触摸屏、语音导览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以增强理解,减少隔膜,但更应该从本馆的实际出发,不断挖掘能够走向世界的普适性的价值观。这样,中国人物类博物馆才能融入国际博物馆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www.Artworld.cn 中国跟欧美诸国国情差异较大,价值观的差异也大一些。但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如资源、环境问题,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中国跟欧美发达国家仍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关注点。因此,以充分现代化为立足点,以人类共同的福祉为参照系,不断挖掘中西文化之间的价值契合点,成为了人物类博物馆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早在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就将《论语》译成了拉丁文。1793年,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写进了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可见,人类的某些价值观念是可以融合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宋代大词人苏轼在《念奴娇》词中发出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赞叹。人物类博物馆展示的对象大多是成就了非常之事,建树了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这些英雄豪杰都是“百世一人,千载一时”的人物。我们生活在他们的精神氛围当中,耳濡目染,见贤思齐,是一生中极大的幸运。希望我们不断在相关人物身上开挖其价值资源,跟各国的同行和观众加强精神对话,收到理解而非隔膜、传播而非限制、融合而非冲突的积极效果。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