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Artworld.cn
神奇的玉面人,神秘的头盖骨,蹊跷的复制图……她到底是谁呢?撩开远古迷雾,解密历史疑踪。 copyright Artworld.cn
2003年夏,一天早上,有人敲响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馆长赵越办公室的门,进来的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妇。这位女子叫吴春杰,是鄂温克族。她送来了一个玉器,说是她丈夫在鄂温克旗辉河那儿挖地窨子的时候挖出来的。 www.Artworld.cn 近年来,随着文物知识的普及,来博物馆献宝的、请求甄别文物真假的人络绎不绝。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赵越第一眼看到这件玉器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它后边有一个对穿的孔,显然是佩戴玉的饰件,正面纹饰也不太清楚,所以当时没把它作为一件特别神圣或者了不起的一件东西。 中国星翁艺苑 两天过去了,赵越总是感到心神不安。晚上十点多了,赵越又回到了博物馆。灯光下,这块玉显现出一副人的面孔。玉料是产自东北的岫岩玉,不是很值钱,但仔细查看,玉器的雕琢技艺质朴中透着雄浑,人物神态祥和中显现着睿智。从事了30多年考古工作的赵越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玉器。 www.Artworld.cn
玉器宽6厘米、高4厘米、厚1厘米。正中间是一张人脸,头发由正中分开,鼻子阔大、挺直,呈三角形,显现着东北亚草原人种的典型特征。左眼圆、右眼椭圆,双眼被挤压在了与鼻梁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这枚玉器是古代遗物,它所蕴藏着的会是什么样的信息呢?赵越将它定名为“玉面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献玉器的鄂温克少妇吴春杰住在海拉尔的乡下。自古以来,海拉尔水草丰茂,生物繁盛。距今大约1万年前,海拉尔气候剧变,包括猛犸象、披毛犀在内的很多动物走到了尽头。尽管许多动物活不下去了,但人挺了过来,并且在海拉尔河畔创造出了独特的文明。历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海拉尔出土了大量的珍贵远古遗物。玉面人会不会是史前遗物呢?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玉面人非同寻常,因为太震撼了,赵越反倒不安了。他决定登门拜访献玉人吴春杰,以吴春杰作为揭开玉面人之谜的突破口。 copyright Artworld.cn 再次见到吴春杰,仔细打量,赵越忽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高高的颧骨,细细的眼窝,典型的鄂温克人面容,但她像谁呢?赵越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copyright Artworld.cn 吴春杰叫来了自己的丈夫,就是挖到玉面人的人。听说了赵越的来意,吴春杰的丈夫当即答应第二天带着赵越去找挖出了玉面人的地窨子。 copyright Artworld.cn 第二天一早,赵越带着博物馆的几位同事随着吴春杰的丈夫找到了地窨子。众人拿出考古发掘工具,挖了起来。挖着挖着,小铲下露出了被人移动过的土层,这不像是挖地窨子所致。两个小时以后,泥土下露出了一根骨头和一块陶片。 copyright Artworld.cn
太阳快落山了,回到办公室,赵越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人骨和陶片。赵越认定,人骨埋在地下至少五千年了,陶片也显现着明显的史前印记。就是说,玉面人有可能是五千年前的遗物。赵越推测,玉面人应该属于哈克文化范畴。 copyright Artworld.cn 因为在这个叫做哈克的镇子范围内率先发现了五千年前至七千七百年前的独特的古代遗存和遗物,现身于海拉尔的远古文明被学术界定名为哈克文化。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哈克”在蒙语里的意思是塔头墩,就是湿地上由蒿草纠结在一起形成的一个个小堆。以往对哈克文化遗址的发掘,出土的大多是实用器物,而玉面人并非用具,它的面世,为学者们深入探究哈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copyright Artworld.cn 原本的地窨子成了考古发掘现场。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可以作为玉面人埋葬年代的旁证不断地出土,在距离发现玉面人的地方不远处,随处可见散落的石器。哈克石器做工精湛,有学者将哈克石器称作中国新石器的巅峰。 中国星翁艺苑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介绍,哈克技术第一个特点就是高超的细小石器的压制技术,应该说是无论是在中国乃至东北亚,石器压制技术在哈克这儿达到了一个顶峰。 copyright Artworld.cn “顶峰”意味着极致,极致的哈克石器能不能用?为了验证哈克人制作的石头工具的效能,赵越买来了一大块鲜羊肉,结果不到五分钟就被分割完了。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吴春杰的丈夫挖地窨子竟然挖出了一座五千多年前的古墓。以墓穴的形制看,应该是距今五千年以上的早期墓葬,这也印证了先前对骨骸、陶器以及石器的年代认定。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