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种思路比较

时间:2011-03-31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人浏览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种思路比较

两条新闻。在南方的福州,有着200多座明清建筑、占地600多亩的三坊七巷将在今年上半年整体成为中国首家社区博物馆,以充满活力的社区形式保存文化活化石;而在北方的西安,号称“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则在停演多年之后重新开唱秦腔,只是最高的包厢票价将达到8800元,最便宜的普通票也得花上380元———这里被定位为“高级秦腔会所”,是“高端人士进行政务、商务交流的地方”。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关于三坊七巷,国家文物局揭牌的“社区博物馆”,加上地方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雄心,基本上可以保证这一古老文化遗存的存续,而虽然商业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纠结在一起,“社区博物馆”这一最终形式,还是有可能在极大程度上保留这片社区的活力———这离不开地方财政的支持,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三坊七巷想来也可以回报这样的财政扶持,就像曾经的丽江一样;相比之下,8800元的“高端秦腔”则未免尴尬,还未开唱,便遇到了“大众的艺术还是大款的艺术”之类的质疑,但另一方面,在缺少足够财政支持的前提之下,这也是一家已经停演十多年的剧场,想完成自救的无奈之举。 copyright Artworld.cn

只是,虽然确实有少量愿意一年花上十来万元去听秦腔的大款老板,但秦腔这样一种最草根的民间剧种,一旦养在楼台,它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吗?贾平凹曾经写过“吼秦腔”,真正的秦腔,是要吼出来的,但在8800元的包厢里面,那吼声,怕不会震破贵客们的耳膜?如此,哪怕是秦腔名家,吼秦腔的时候,大概也会注意控制一下音量吧?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秦腔是陕西人骨子里流出来的文化,任何一门艺术在陕西都不能和秦腔比。但是,秦腔‘看戏的多,买票的少’的现象确实存在,秦腔艺术发展的需求与政府投资间的差距比较大。”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的言说指出了秦腔艺术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易俗社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虽然秦腔在当地群众基础雄厚,但这都不足以成为政府大力扶持的理由,秦腔要发展下去,只能靠自己。 www.Artworld.cn

靠自己的秦腔,拿出的方案是天价门票,虽然剧场方面表达了谨慎的乐观,但脱离了地气的艺术,只怕是难以持久的。相比之下,福州的三坊七巷,虽然有着巨额财政扶持,但真正让这一文化保护项目得以成立的,很可能就是这最后确定下来的“社区博物馆”模式,如果这“社区博物馆”真的能保持社区生活形态,把曾经的传统延续下去的话。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据介绍,陕西渭南曾经探索秦腔发展的另一种模式,该市于2007年11月推出“周末1元剧场”活动,由每周秦腔剧团为当地群众提供一台全本大戏演出,每位观众收费仅1元钱,演出费用不足部分由政府资金与企业投入来弥补———这样既盘活了剧种,政府的投入也不算高,更关键的,是让秦腔能真正吼起来。只是如此模式,如何与百年老剧场的身份结合起来,却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copyright 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种思路比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