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秋作品 主题为“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国工笔花鸟画传承展”4月8日到12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200余幅工笔花鸟画精品,以三代艺术家一脉传承的姿态同时展出。其中,有大师级伉俪书画家谢稚柳与陈佩秋的《红莲图》、《花篮图》,有工笔花鸟画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菊清女士78岁时完成的巨幅画作《中华盛世春满乾坤》,还有老一辈工笔画名家章培筠的《虎头兰》。 copyright Artworld.cn 在这当中,谢稚柳、陈佩秋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工笔花鸟的第一代艺术家,他们的学生刘菊清、章培筠,是承上启下的一辈,刘、章两位教授的学生江宏伟、陈履生、朱小元等中青年工笔花鸟画家目前则是这个领域的中坚力量。整个展览,就此呈现了三代画家在工笔花鸟画发展历程中研究、学习、继承传统艺术并不断探索创新所取得的成就。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工笔花鸟画作为传统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六朝时期,至唐代起独立成科,五代即形成了“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两种艺术风格。两宋时期,由于皇帝的推崇和宫廷画院的兴盛,工笔花鸟画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但自元明清三代以来,水墨写意的文人画渐渐取代了精工细致的工笔画。 copyright Artworld.cn 其实有别于写意山水,在中国水墨画的历史脉络中,工笔画的具象特征向来扮演了对“气韵生动”的一种重要补充,并且自身形成了深刻的本体意义。但工笔画长期以来似乎被低估了。在讲求意境、造化、心源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以花鸟、亭台楼阁为主要描摹对象的工笔画,在形而上领域的判断中无法和写意艺术平起平坐。因此,参加这个展览的工笔画家们,其实是从十分不利的创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为历史悠久的工笔画留存了一脉基因,并为未来工笔画这个艺术门类的复兴保留了可能。 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Ivan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