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是中国第6个“文化遗产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从酝酿到出台,《非遗法》历经十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终于有法可依。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有法可依:非遗保护新机遇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非遗法》是继《文物保护法》颁布近30年来,文化领域的又一部重要法律,在文化建设立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华艺美术世界网 《非遗法》开宗明义,提出立法的目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为进一步体现这一目标,《非遗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制度设计:一是在调整范围上,对保护对象进行了明确界定。二是在法律性质上,定位于行政保护为主。三是在保护措施上,实行区别保护,确认国家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保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方式保护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www.Artworld.cn 《非遗法》提出了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两大原则”: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二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非遗法》还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项制度”,分别是调查制度、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和传承与传播制度。 中国星翁艺苑 6月9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法律界、文化遗产保护界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并强调,要使法律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准绳。 copyright Artworld.cn
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非遗法》的出台,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将各级政府部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上升为法律责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copyright Artworld.cn 薪火相传:师徒同台展演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一群关西汉子把好凳子、弹起月琴、拉上板胡……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声腔灌入耳中。这是华阴老腔的展演节目《陕西十大怪》。表演者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振中、张喜民,也有他们的徒弟严凤亚、张建民等。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三弦加琵琶,吴音或中州音押韵,咬字清晰,丝丝行腔韵味。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金丽生和他的徒弟郁群为观众带来苏州弹词的《林冲踏雪》。苏州弹词俗称“小书”,迄今已有4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6月10日至15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览馆上演。活动由“依法保护,重在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宣传展”、“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三部分组成。 copyright Artworld.cn 其中,“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参展项目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9个类别,共41项,涉及160余件展品。来自北京、山西、辽宁、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25个省(区、市)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携徒进京,同台献艺。 copyright Artworld.cn 主办方表示,公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代表性传承人的绝妙技艺,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也促使全社会进一步重视传承人保护和传习实践。 copyright 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中国非遗保护有法可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