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收藏的关键点上:美术馆何为?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自从艺术收藏成为一个概念和工作内容后,收藏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买画行为,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为什么要收藏这些艺术作品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说见了好作品就收藏,尽管收藏与好作品有关,但它更与专业项目、文化战略有关,当收藏变成了收藏家的收藏,扩大为美术馆的收藏时,它首先考虑的是收藏主题和收藏范围,然后才是在相关主题和范围中的代表作品。 华艺美术世界网 在中国当代艺术逐步进入市场的今天,主要是海外市场的作用,我们的美术馆收藏也不得不改变以往的做法,即由原来的不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到开始收藏这类作品,在方法上也由原来的艺术家赠送或者象征性的支付收藏费转入参照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进行收藏。这就使得收藏成为一种专业,对这些美术馆来说,如何制定收藏主题是当今应该调整的方向。 www.Artworld.cn
当美术馆有专项收藏资金后,也即在美术馆的收藏工作开始启动时,不管是有些政府美术馆还是企业性质的美术馆都先后将兴趣投向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这种收藏在目前虽然能够挽回一点中国当代艺术全部流失海外的局面,然而在收藏价格和收藏作品对象上却是被动的,因为就我们的展览而言,中国当代艺术的展出和市场首先都在海外,可以这样说,是海外策划人、基金会、画廊、收藏家不断地在制造中国当代艺术,而使中国当代艺术不但与本土的艺术发展产生不了内在的联系,表现为这些艺术思潮和作品不能在中国艺术情景中一环扣一环的发展,而且只是西方在中国的旅游文化,猎奇心态或边缘文化支持者的盲目挑选所出现的临时而表面的产品。这样,中国当代艺术几乎成了清一色的后殖民主义艺术,这种后殖民主义艺术加上中国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即凡是在海外叫好的艺术,中国批评家也不加思考地跟着叫好—恰恰丧失了中国学术的独立性和阻碍了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判断系统的形成。 www.Artworld.cn
现在,这种后殖民主义的艺术与批评在中国的艺术市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即第三世界的通病,“依赖”而非自生的现代化中所表现的那样,不作思考而又盲目附和这种非自主的判断和市场效应,以为只要紧追西方标准就是正确的。这种行为既是一种商业机会主义,被虚假的西方市场神话所蒙蔽,以为只要收藏了这批作品就能获得更大的效益;又是这种东方主义的惰性,在既存的标准下生存,而不是建立自己的信心。结果,我们目前的艺术环境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后殖民主义的环境,我们的策划人也成了中国艺术和西方市场之间的二道贩子或者是西方体制的小买办。毫无自主地跟着西方强势言行喝彩是这个时期中国批评与策划的重要特征,在这背后,批评家与策划人及其艺术机构恰恰遗忘了文化的主体建构,放弃了他们应该要从事的职业,去为建立自己的判断系统所作的努力,而只是拿些现成的所谓在西方的成功对象重复展览,这是这个时代学术人格和学术眼观萎缩的重要内容,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艺术在紧追西方某某趣味时的乏走狗形象。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美术馆在制度上应该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学术选择,漫无目的地收罗所有的作品和见谁的作品市场效应好就去收藏谁的作品的做法恰恰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要克服的,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打着要向西方抗衡的亚太地区诸如此类的双年展,三年展和大大小小的耗资不小的当代艺术展,仍然没有建立起某个亚太地区比较有意义的概念那样,这些展览的弱点都只是热闹而不是学术,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学术的积累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概念和艺术作持续性的研究和深入发展,并使它成为一种问题以供学术讨论,而只是将一些现炒现卖,东拉西扯,不成熟的作品汇集在一起,所以,每次展览就像是一次庙会,热闹一阵后就烟消云散。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关键是我们如何塑造自己的美术馆形象,这是收藏的前提。在诸多展览活动中的收藏或者直接作为美术馆的收藏还只是美术馆后面的工作。特别是现在,在画廊系统上不发达,自由艺术空间还空缺的时期,中国当代艺术无法在正常的展览制度中推进的时候,美术更有必要承担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职能。换言之,美术馆作为目前已有的稳定结构,应该由主题地去发现在中国问题情境中的当代艺术线索—这是一个独立策划人、批评家、学术展览为一体的项目,它的宗旨就是要建立起中国当代艺术的自我信心和在对话及传播的基础上与西方展开交流工作。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就一美术馆而言—在我们还刚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期,选择特定的工作目标并发展它才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理念,它注定了这种美术馆将建立自己的判断基础和获得学术成果为首要任务,美术馆工作走到这一步才有可能与“建设”一词联系起来。以此,美术馆的收藏在另一维度展开,美术馆不同于画廊,前者是非经营性的,而后者与经营密切相关,不是美术馆收藏去迎合艺术市场,而是美术馆需要超越艺术市场,恰恰更重要的工作是美术馆还有必要收藏那些在画廊无法经营的学术性作品,然后以学术性标准去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一味地迎合市场去从事收藏工作,那不但丧失了美术馆的职能,而且建立不起一个学术性的形象,因为美术馆的收藏就是为美术馆服务的,特别是现在处于很少的收藏资金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美术馆还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中进行收藏,那或多或少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中国星翁艺苑 在中国当代艺术仍处于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市场操作而基本上没有本土艺术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部分取决于我们的那些美术馆能否真正进入主题收藏—这种收藏已不应是蜻蜓点水的、平均主义的,而是要设定相对稳定的范围和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收藏,并使之能够成为某个主题的展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该主题的艺术就成了该美术馆的标志。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公共收藏与私人收藏:作为一种秩序的建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