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四问电视鉴宝:能否对赝品一砸了之(2)

时间:2011-09-2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佚名    人浏览
三问:对赝品能否一砸了之? 砸它!砸它!该砸!在观众的起哄声中,王刚手执紫金锤砸向已被证伪的宝物,瞬间,完好的藏品化身碎片,人们报以热烈掌声。 在不少鉴宝节目中,砸宝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焦晋林明确反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草率砸掉,缺乏对文物应有的尊重。 有人会说,自己的宝贝已被鉴定为赝品,总可以砸了吧。焦晋林认为也不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你怎么能保证今天的鉴定结果就是最接近真实

三问:对赝品能否“一砸了之”?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砸它!砸它!该砸!”在观众的起哄声中,王刚手执紫金锤砸向已被证伪的“宝物”,瞬间,完好的藏品化身碎片,人们报以热烈掌声。 华艺美术世界网

在不少鉴宝节目中,“砸宝”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焦晋林明确反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草率砸掉,缺乏对文物应有的尊重。” copyright Artworld.cn

有人会说,自己的宝贝已被鉴定为赝品,总可以砸了吧。焦晋林认为也不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你怎么能保证今天的鉴定结果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他举例说,当年被命名为“司马戊大方鼎”的器物后来更名为“后母戊鼎”,就是因为研究者有了新的发现。

copyright Artworld.cn

尤其让他不能容忍的是那些打着“出土文物”幌子的藏品,竟然也加入到“砸宝”行列,尽管其中有不少是冲着抬高价钱来冒充的。据焦晋林介绍,个人在向文物管理部门报备文物相关信息后,可以拥有文物的所有权,但同时也肩负起保护、传承的义务。“即使你已经签下‘生死文书’,‘砸宝’也是无效甚至违法的,你无权对拥有的文物自行处置”。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假货该砸,太害人!”王立军给记者讲了一桩凄惨的故事。某人一辈子清贫,唯一爱好就是到古玩市场“捡漏”,临终时,他告诉妻子,那些藏品没一千万不要出手,而当其妻找人鉴定时,才发现没一件真品。“砸赝品不知惊醒了多少梦中人”。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仿制前朝的惯例,比如,明朝仿宋朝、清朝仿明朝的瓷器,后世书画家仿前朝名家书画作品的更比比皆是。从艺术性上来说,某些赝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的赝品属于收藏者几代家传,上面凝聚着浓厚亲情。“一砸了之,可以视为在获悉不能挣大钱后的冷漠宣泄。”一位电视文化学者说。

华艺美术世界网

“盛世收藏、收藏盛世”常被鉴宝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挂在嘴边。“其实这话重点不在收藏活动本身,而在于通过收藏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作者、文化学者吴树认为,现如今穷人指望淘宝一夜暴富,富人指望艺术品投资,获取巨额收益。“国人收藏精神的物化,必然带来一砸了之的破坏行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四问:高科技能拯救肉眼吗? 华艺美术世界网

短短数分钟里,嘉宾、专家环绕摆放在桌面上的藏品走一圈,有的会拿起来瞧瞧、嗅嗅;有的则全凭目测,并不上手。 华艺美术世界网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全年总成交额达到573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英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与漂亮的数据相比,国内文物鉴定手段却相当落后,民间文物鉴定仍停留在靠人的眼、耳、手等感觉器官望、闻、问、切的阶段。有学者笑言,目前文物鉴定技术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高科技制假”对“低科技鉴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www.Artworld.cn

北京古玩城文物修复中心实验室首席科技顾问关海森,是国内文物鉴定领域较早引入高科技手段的专家之一。“现阶段,单凭陶瓷的‘长相’来鉴定文物真伪已经捉襟见肘。”他介绍说,“每件古物都有不可摹拟的因素,它往往记录着穿越时空的不少信息。我的仪器就是要通过采集这些信息分析出诸多结果。”相比十年前发明的40倍带光源的便携式显微镜,如今老关手中的仪器早已升级换代,包括热释光剂量仪、LIBS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等。前者能通过测量陶瓷最后一次热释光现象的年代精确检测其烧制年代,后者可以测出元素的化合价,根据这一点能辨别出送检物品表面是否涂有新添加的“化妆品”。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除了仪器,关海森还有另一个“武器”——全国第一家真假文物古玩对比标本库。它也是关海森这些年打假历程中的经验总结,赝品的配料、成分等是关海森重要的参考数据。不过,关海森也指出,单纯依靠“高科技鉴定”还不能完全解决文物鉴定中的所有问题。原因有二。其一,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和庞大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库中未涵盖的内容,检测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仪器检测结果给出的只是物理分析后的成分列表,诸如文物在艺术、市场方面的价值,还需要专家利用文史知识及“肉眼”加以综合鉴定。

www.Artworld.cn

记者手记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鉴宝的复杂与不复杂 copyright Artworld.cn

“这个问题很复杂啊。”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听到对方如此感叹。鉴宝,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宝贝”的成色。无论单纯依靠眼力,还是借助科技手段,它理应都只是一项技术活。俗语说得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再高难度的技能,掌握后就不算难事,何况鉴宝算不上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业界不少行家里手都是半路出家。

华艺美术世界网

看来这个“复杂”比较少地出在技术层面。剔除掉“物”的因素,剩下的就是人的因素了。审视鉴宝活动各个环节,涉及的“人”不外乎藏品持有者、鉴宝者和相关行业管理方,他们共同构成收藏的“江湖”。“要不这样,我就不说啥了吧。”记者通过熟人联系过好几个受访者,对方要么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婉拒,要么听闻是记者便直接挂断电话。一些曾经“语必惊人”的文化学者,也选择了谨慎回应,几乎听不到个性化的声音。“你想听到的,恰恰是人家最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人家只能回避了。”笑言与鉴宝无直接瓜葛的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也不愿多谈鉴宝本身的话题。 www.Artworld.cn

在收藏界,鉴宝者因分属系统内外,有专家、行家的称谓之别,容易为大众接受、认可的文博系统内专家不允许公开给社会上的藏品做鉴定,而行动自由,掌握技能的圈内玩家、行家又极力想获得社会认可。不论谁瞧不起谁,其实,他们都是鉴宝的重要执行方,都难以置身事外。这是复杂之一。

中国星翁艺苑

再来看收藏者,据说国内有好几千万。不少人参与其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升值赚钱。谁不想自己的藏品被鉴定为真,被标注一个好价钱呢?既然有此需求,鉴宝者索取费用就变得理所当然,而收人钱财,难免“嘴短”,伪的说成真的,无处不真品,生意则源源不断。互相利用的双方构成了复杂之二。

copyright Artworld.cn

“收藏热”必然导致对鉴定的需求旺盛,而事实上,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由于政策、观念等因素制约,尚不能为民间收藏提供鉴定服务。“偷偷摸摸”接私活的;中介不具备资质胡乱出证书的,全活跃起来。更糟糕的是,目前鉴定机构都由工商部门批准,它只考虑是否具有开张的资质,而知晓其是否有经营能力的文物部门却没有审批权。此为复杂之三。

www.Artworld.cn

很显然,收藏的复杂往往与各方面的利益纠缠在一起。“收藏并不意味着就要交易,收藏对象也绝不仅仅是文物。”在焦晋林眼里,收藏反而是简单的,无论是准备投身收藏还是探讨收藏的,都应该厘清一些最基本的认识。而人为造成种种复杂的收藏界,倒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毕竟,文物不是大白菜。 www.Artworld.cn

【延伸阅读】

www.Artworld.cn

鉴宝领域著名纠纷案例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田黄石事件

中国星翁艺苑

2004年9月11日,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当时现场鉴定专家是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给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开出了180万元的高价。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观众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刊有一件与《鉴宝》栏目中质地、形状、印记相同的田黄印石,而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后来承认,出现在那期《鉴宝》栏目中的田黄冻印石和书里的那方是同一件,不过物件并不归自己所有。此后,靳志忠从公众视线中销声匿迹。 www.Artworld.cn

青铜镜事件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2007年初,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其间,一面据称曾被陈逸飞等人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礼仪小姐展示时不慎摔落在地,当场碎裂。 www.Artworld.cn

后来,据专家披露,那面铜镜其实并不为包括他在内的专家看好,只因铜镜所有人陈凤九另外还收藏了几面有价值的铜镜,所以才破例让那面铜镜登台亮相。至于铜镜值100万美元的说法,是陈凤九的一个朋友说的,并不可信。铜镜被摔碎后,央视工作人员和现场专家立刻对铜镜进行了更为慎重的鉴定,并将实际价值跟陈凤九进行了沟通,最后,陈凤九也同意不再追究此事。只是,公众再也无从知晓破碎铜镜的实际价值。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四问电视鉴宝:能否对赝品一砸了之(2)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