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四问电视鉴宝:能否对赝品一砸了之

时间:2011-09-2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佚名    人浏览
四问电视鉴宝:能否对赝品一砸了之

24亿;7280万,最近,这两个数字频频见诸报端,前者是几位专家给一件假“金缕玉衣”的估价;后者则是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得到的专家估价。 其实,类似藏品估价的数字游戏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嘉宾乙估值200万,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伴随数字的疯狂,躁动着的却是观众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视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从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投资收藏》,到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山东卫视《收藏天下》……国内电视台无鉴宝节目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鉴宝节目所引起的混乱和争议,更在广泛的人群里蔓延,甚至成为人们对社会诚信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我们想向鉴宝节目提出几个问题。

copyright Artworld.cn

www.Artworld.cn

某鉴宝活动现场 www.Artworld.cn

www.Artworld.cn

专家在鉴宝

copyright Artworld.cn

copyright Artworld.cn

明永乐青花双系扁壶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一问:究竟该由谁来鉴宝?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藏家手执藏品出镜,一干自称爱好收藏的演艺明星与品鉴专家齐齐上台“看”宝。未几,各自亮评语。有人言假,有人出价惊人。一些节目还安排远观的现场观众也参与论真伪。 中国星翁艺苑

尽管众说纷纭,节目最终都会给出个唯一结论,下结论的无一例外都是电视台请来的鉴宝专家,他们中有的来自文博系统,有的是浸淫古玩市场的玩家或行家。这样一个看似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专家嘉宾是否就可以对文物做出鉴定,并进行估价呢?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最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现“壶王”赝品,假“金缕玉衣”案以及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疑为学生习作等事件,让人们对参与鉴定文物真伪的专家生出了更多怀疑:当时都是怎么鉴别的?是能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隔着玻璃罩走一圈就能辨识真伪?在一些人眼里,处处皆真品,而实际情况是赝品无所不在。”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一个自称“体制外”、“上过不少当”的收藏老顽童说,“当下收藏领域,所谓专家是最大祸根,充当着‘搅屎棍’角色。”据王立军介绍,当今文博系统不少专家最初学的是中文、档案,“看看真东西还成,辨伪并不擅长”。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鉴定家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要有理论;二要有实践;三要有悟性。“鉴定还得靠实战型行家,他们是经过市场磨砺的‘野生动物’,眼光更准。”王立军说。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有业内人士反映,目前一些电视鉴宝节目中出现的所谓权威专家,圈内人甚至不认识。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收藏领域范围很广,研究玉石的不一定懂书画,研究瓷器的不一定懂青铜器。这就要求没有鉴别能力的专家不要信口胡说,此外,公众也要敢于质疑专家。”玉器珠宝资深评估专家李彦君如是说。

www.Artworld.cn

撇开伪专家、隔行专家,真正的专家又在哪里呢?“由于政策、观念所限,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只对馆藏文物负责,并不允许为民间藏品提供鉴定支持。”中国文物信息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金瑞国回应。这也就造成了如王立军所说的现象,一些顶着研究员头衔的人士,只得四处“偷偷摸摸”走穴,而有关部门似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www.Artworld.cn

“依我看,也别以系统内外分为专家、行家,依照鉴定对象是否属于文物划分也许更恰当。”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提出,“属于文物的,必须合乎《文物保护法》规定,由有资质的部门、个人鉴定,而非文物的可以放开让中介机构参与。”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谁有资格参与“鉴宝”,至今仍是自说自话,自行其事,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二问:鉴宝一定要估价吗?

copyright Artworld.cn

看完藏品还未来得及落座,一众嘉宾和专家就被主持人吆喝着赶紧估价。娱乐节目常见的插科打诨出现了:其中一位嘉宾要么拿其他嘉宾取笑,要么抖落些自个的私生活。当然最终大家还是会亮出个价格,从零到上千万不等。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有人说,鉴宝节目的主角不是收藏者和观赏者,而是商家和专家。原因在于节目焦点从来就是商家关注的价格和鉴定专家给出怎样的价格。节目中最刺激的也莫过于识别真伪及估价这两个环节。“谁说鉴宝就一定要估价?”焦晋林认为,收藏对象绝不仅仅是文物,收藏也不意味着经营。他说,哪怕一块周朝的青铜器碎片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除了反映手工艺水平之外,还能体现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对丰富和完善地方志与断代史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不可能通过估价来体现。估价很容易导致价值单一化,落入重器物轻文化的境地。”在他看来,为文物估价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参照的是什么?朝代不同、类型不同,你如何估值?”最让他啼笑皆非的是,有些物件被鉴定出的价格竟然精确到几角几分。 copyright Artworld.cn

“不估价,没有怦然心动的数字,观众还会紧盯着电视看吗?”一位不愿具名的鉴宝节目制片人向记者大吐苦水,“只有价钱才能拨动观众心底的那根弦,为了收视率,必须这么做。”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作为一档电视节目,“鉴宝”无疑也会打上诸如“观赏性”和“戏剧性”这样的电视烙印。“如果娱乐性太强,文化引导就会变弱。尤其是如果有意制造噱头,过分强调藏品的价格,导向就偏离了”。在电视文化学研究学者苗棣看来,不少鉴宝栏目都被安排在重要时段和主流频道,理应肩负起传播器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职能,否则只能流于低俗。“只希望观众不要太当真,千万不可把虚拟当作真实”。 中国星翁艺苑

“估价大多是应对方要求给出一个参考值,我想不会有人把专家的估值作为市场的成交价。”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员贾文忠说。尽管反对为藏品贴价签,但在谈及专家为“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时,焦晋林认为:“专家估价环节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而银行据此贷款属于经济合同关系,二者不应该被捆绑在一起说是道非。”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他后来选择自修法律,就是想让自己有能力理清其中复杂的法律关系。

华艺美术世界网

在不少国家,鉴宝纯属做公益,不向咨询者收取任何费用。但在国内,几乎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上电视的专家,还是接私活的,收取鉴定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收费本身属于双方约定,除非与人串通、主观故意给出与事实不符的鉴定结果,它并不构成犯罪。”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成说。“收费可以,但你得说实话。真专家们为何敢作伪鉴定?根源在于出具者除了名声可能受损外,几乎不受其他约束。”金瑞国提议建立文物鉴定诚信记录体系,将鉴定机构定期报送的鉴定记录作为其申请换发《许可证》的必要条件。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四问电视鉴宝:能否对赝品一砸了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