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有眼光,及时雨 copyright Artworld.cn 李金豹(《书法报》责任编辑,书法家): copyright Artworld.cn
时代背景、知识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我们将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但共时性的规律丝毫不能否定我们将在历史坐标中的高度和价值。开派与流派,在艺术史中的位置与价值就不同。纯粹从价值来衡量,开派很伟大,而流派则更加异彩纷呈,更加可爱、可亲。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文化就在这渺渺薪火的嬗递中,不绝如缕,代代相传。于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美可以共享却不可替代,这独一份的价值就是风格的价值,还是人格的价值。 华艺美术世界网 参加此次展览的12位年龄在65周岁以上的浙江书法家,都是令我骄傲的前辈,也是代表了这个年龄段在全国书坛的高度,他们集体承接了“海派”与“浙派”的优秀传统,这其中有吴昌硕、王一亭、徐生翁、陆维钊、沙孟海、方介堪、朱家济、诸乐三、韩登安等等大家的余风,几乎都是“诗书画印”四全,有着强烈旧式文人特点的当代书法家,在目前和全国范围,不仅稀少更因传统文化链条的破坏、知识结构的改变、社会背景的不同以至当下书法家与经典距离越来越远的现实而愈显珍贵。他们还直接和间接影响了一大批学生、追随者,其价值就更应该肯定和发扬。 华艺美术世界网 值得重重书写一笔的是这次展览的策划和组织,不仅有情怀、有眼光,还有最难得的忧患抢救意识。及时雨。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薪火的光亮,照耀的不是我们的前程,而是心头的温暖。 www.Artworld.cn 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新的精彩和感动 中国星翁艺苑 傅德锋(多家书法媒体专栏作家、书法评论家): copyright Artworld.cn
参加“书风·书峰”展的12位书法家,在当今书法界皆已功成名就,声望日隆。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主攻方向和鲜明的艺术风格。12位书家在当代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大多身兼多能,修养全面。他们的“联袂出演”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新的精彩和感动。 华艺美术世界网 12位参展书家当中,刘江先生以印名称于当世,兼事诗书,所作古雅含蓄,多有可观。其在古文字、古印学研究方面良有建树,堪称当代金石界之一方重镇,尤其在浙江有不可替代之地位;沈定庵先生颇有隐士风范,很少显山露水,其成就在于古文字学与隶书研究方面。学问扎实,品格高蹈。其隶书刚柔相济,古朴典雅,于汉隶和清隶之间,自出机杼;萧耘春其人我不甚熟悉,百度搜索,得知其20岁列入方介堪先生门墙,后又得陆维钊先生点拨,在金石碑版、章草、篆隶各方面造诣独到;马世晓先生于狂草中参以隶书笔意,气势飞动,极富张力,以狂草称雄书坛,他人虽对其近年之草书创作颇有微词,然其草书之地位与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章祖安先生兼擅书法理论、教育与创作,是一位复合型书家,其书有金石气、书卷气,且颇有遗世独立的豪放旷达之感,是其丰厚学养的具体体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卓有贡献。林剑丹先生擅作行草,温文尔雅,不失古法。并以古玺印见长,兼及诗文绘画,修养全面,格调不俗。朱关田先生作书颇如其人,含蓄低调,不事张扬。其书剪短惯常笔画,机心自运,多得笔短意长之妙。卢乐群先生系沙孟海老衣钵之忠实传人,于甲骨文、简牍、帛文以及墓志、残纸广泛搜罗,悉心整理,并将此用之于书法创作之中,兼收并蓄,古意洋洋,不可小觑。金鉴才先生精于诗书画印,且对书法理论批评研究颇有建树。其书碑帖兼容,见功见性,毫无造作之气。其文探烛幽微,见解独到;批评直指时弊,振聋发聩,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书法家、理论家。王冬龄先生近年以来,以其巨幅书法作品创作及各种形式的书法探索狂飙突进,不断制造书坛看点,其书法行为被时下书界视为一个个“书法事件”,由此引发广泛争议。在我看来,尽管王冬龄先生所采取的某些创作手段(或曰形式)一时之间不能为某些相对保守的人所认同和看好,但他这种勇于实践,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的做法还是令人钦佩的。关于王先生的“大字书法表演”,我曾在《美术报》撰文论述,以为:“这种超大幅式作品的创作,更多地是让作者自己体验书写的超常发挥当中的特殊感觉,让观赏者感受书家在即兴创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现场表演重在体现创作过程,而超大的作品尽管难以按常规张挂起来展示,但它可以借助现代音像技术,将整个创作过程和最后完成的作品制作成音像资料以供人反复欣赏。因此说,对于现代超大幅式的书法作品的创作,我们不必囿于传统创作习惯、观念和展示欣赏方式的限制,要以当代的眼光来重新加以审视。而不应轻率地对其加以否定。”我想,以王冬龄先生本身所具备的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颇为丰赡的文化素养,他的这一连串“书法事件”能够在书界引起轩然大波,就已经具备了某种特定的自身价值,既引起书界纷议,也从而颇为耐人寻味。 华艺美术世界网 浙江总的地域书风并不似一些人所讲的那般,属于清秀典雅,不温不火一路。而实则是走着一条碑帖兼收并蓄、南北相依共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等前辈名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如今凡活跃于书坛的精锐分子,几乎皆系他们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前贤风范,惠泽后世,遂使江左风流,绵延不绝。 华艺美术世界网 而当下书坛,不唯书法创作怪胎流行,畸形泛滥,于理论批评,亦多奇谈怪论,刻意标举,指鹿为马之事,屡见不鲜。大抵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尤重逐名取利,故广告宣传,无所不用其极,孰是孰非,任人评说。然,潮起潮落,自然规律使然,书界亦必有云开雾散,水落石出之时。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书风书峰”展览的应时而出,自有其初衷在。或则展现每位书家各自艺术风格,或者体现地域书风特色,或则为浙江树立品牌、高度,或则进而影响全国书坛。个体带动群体,群体影响全局,盖全赖领军人物之器格、学识、功力、涵养以及品德修为之力也。12位书家之研究遍及书画、金石、古文字、经典文献、理论批评、艺术教育等等各个领域,成就斐然,且已获得社会之普遍认可,以如此之阵容,是展必当对时下浮躁、喧嚣等书界不良风气之改善起到矫枉之功。 华艺美术世界网 毫无疑问,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 copyright Artworld.cn
薛元明(多家书法媒体专栏作家、书法评论家):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60岁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也是艺术的分水岭。书法是一种时间艺术,必须让个人心灵浸润在岁月的河流中,以毕生的光阴来付诸实践。有些过程不能省略,该经历的都要经历。有些火候不能缺少,该具备的都要具备。古人书法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龄与年龄的同步。对于今人来说,这种落差需要太多的心力予以弥补。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书家如果到了60岁还能进步,老当益壮、勇猛精进,便极有可能成为大师。艺术无止境,许多人停滞在中年,固步自封,而后江河日下。 中国星翁艺苑 我之所以关注这个年龄段的书家,原因在于,当一个人阅尽人间春色,涤荡尘世的繁琐,心境澄明,复归于纯粹的艺术,进入一个创造的黄金期。同样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们成为新旧时代转换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往前推60年,再往后看30年,就是近一个世纪时间,艺术评价需要经历100年。这100年是风云激荡的100年。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毫无疑问,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传统文化历尽沧桑,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所面对的几乎是一个真空环境。在这个时候,能够找到一群老先生,难能可贵。“赖有幸存者”,感谢他们为我们保留了一些难得的“旧气”,诗书画印兼修顺其自然,并非流于口号,坚持隐逸淡泊的人生,否则在如此浮躁的社会,很难做到悠游从容。 华艺美术世界网 这12位老先生的师承脉络非常明显。文化传承首先要有一定的脉络。有鉴于此,不仅要了解书法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发展形态,更要探索其前后延续及相互关联的因果性,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化本质。其次,但凡文化的延续,必须有相当的承载者。承载者是有资格的,包含文化资格、学术资格、人品资格等等,需要一种综合素养。这些老先生涉猎诗书画印,或至少是其中的三项,属于学者型或综合型。他们主要的艺术成就世所皆知,刘江的金石,沈定庵的隶书,萧耘春的章草,马世晓的草书,章祖安的隶书,林剑丹的古玺,卢乐群的行草,金鉴才的行书,骆恒光的行书,朱关田的学术,俞建华的隶书、王冬龄的草书。他们当中,刘江和朱关田长期担任西泠和书协的任职,章祖安、王冬龄、金鉴才等人在国美担任教职,沈定庵、萧耘春、林剑丹、卢乐群、骆恒光、俞建华等人则大隐于市,这些差别并不是最主要的,在相同的文化基础上各有所据,由才气而凝结成胆气,修得静气,加上地域文气的浸润,四“气”合一,建树不凡。 copyright Artworld.cn
文化传承的过程本身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文化的最大魅力是包容,文化最高的境界是融合,一方面要努力发掘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精粹永葆深厚的内涵,另一方面将书法融入现实生活、信仰、志趣当中。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并不是因为有了“浙江模式”才有了这12位老先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可以言说的“浙江模式”。否则为什么不是别人呢?对于这一现象需要不断地“重新问题化”。书法的发展延续有两条线,一是精英,即最高水平的代表;一是大众,整个民众普遍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文化水平,二者相互作用。没有普遍的积淀就不会有文化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域文化氛围的作用仍然可以体现出来。但任何模式最终都要归结到人,不要只盯着模式本身。人从来都是历史的主角,每一个文化现象背后都有参与者的精神状态。相对来说,对于个人启示的意义更大。“书风书峰”展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地,而在于给更多的中青年示范了一种“人生修炼的方式”。成功的方式会多种多样,但必定有一种核心价值观。书法能够传下来,以后可以传下去,靠得就是核心价值观。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彰显个人书风的历史存在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潘欣信(《美术报》新闻部主任、美术评论家): copyright Artworld.cn
从“书风书峰:2011浙江书法名家展”所挑选的12位书家来看,几乎笼括了江南书坛在全国性书法大展的活跃人物。这12位书家的艺术成长轨迹,当然不可能游离于近代的大时代背景之外,他们基于传统力量的渐趋式微和学院教育的崛起这一背景,经历了艺术的学习、成长和成熟。他们之中,又大体有学院出身派、自学或私淑派两大类,如刘江、金鉴才、骆恒光、朱关田、俞建华、王冬龄可看作是学院培养的结果,而沈定庵、萧耘春、马世晓、章祖安、林剑丹、卢乐群可以看做是自学加上传统拜师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这恰恰反映了书法与一般美术门类的不同,而具有其独特的传播与继承方式。20世纪学院教育兴起的大背景下,多数艺术门类、形式,包括中国画,几乎已经完全纳入到学院课堂教学的模式之下。而在书法的教育和传承中,传统师徒制也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与全国各地相同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浙江自南宋以来有着比较深厚的文人书画传统,同时受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育影响,一定程度上为浙江书风铭刻上地域印记。地域文化的传统虽然对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和个人风格选择有着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尊重传统的意识却铸就了书家深厚的基础,这一基础为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跋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2位书家在创作中展现出的多种书体兼善、鸿篇巨制与蝇头小楷都能的高超书写技巧,面貌多样、技巧全面,令人瞠目。可以这样说,这次展览中书家创作类型作品的多样性和经典性,将足以使许多人从此改变对于他们个体风格的成见性认识。 中国星翁艺苑 综合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书法创作情况,并审视这12位书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的取向是:既与各种书法新潮保持着审慎的距离,又对拘泥传统的复古风气保持着警惕。他们的创作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实实在在地将笔触伸向历史的深处,时代的深处,以独具个性的创作实践来体认个人的价值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并以此来彰显个人书风的历史存在。 copyright Artworld.cn 使书法包浆亮而古、古而厚、厚而纯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蔡树农(《美术报》书法周刊主任、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华艺美术世界网 据说王伯敏先生对“打造文化品牌”的“打造”二字颇为不解:文化品牌是可以打造的么?“打造”出来的文化品牌叫什么文化品牌?但现实也不得不让我们承认:许多文化品牌就是靠打造出来的,至于打造出来的文化品牌有多少含金量以及可能对社会造成哪些影响,打造者们多半不清楚或者说也没能力负起这个责任。所以,中央美院原院长靳尚谊先生不止一次地指出:我们现在是文化产业的繁荣,并不是文化的繁荣,也没有完全对文化艺术界人士表示足够的真诚、尊重与关爱。 copyright Artworld.cn 浙江书法有口皆碑,尽管同样面临危机,较之盲目自大者,浙江书法的优势、强势就在于历史的深度、宽度。过于辉煌遥远的过去不必考究,在今天可以触摸的历史坐标,浙江书法带来的思索影响时时激荡不已。在还没提倡“打造”的年代,浙江书法已然是巨人之躯,在鼓吹“打造”的当下,浙江书法却以陈旧包浆色泽证明“老而弥坚”的淡定从容。包浆,越擦越亮,越擦越古,亮而不古者不叫包浆——不是人工而是机器打磨的。“书风书峰”网罗了浙江书法包浆的12位金刚:刘江、沈定庵、萧耘春、马世晓、章祖安、林剑丹、卢乐群、金鉴才、骆恒光、朱关田、俞建华、王冬龄(按年龄排序),他们擦拭自身书法包浆的同时,还教导年轻辈的书法同行如何使书法包浆显得亮而古、古而厚、厚而纯。 中国星翁艺苑 浙江书法十二金刚闪烁的书法包浆组合成方阵是从未有过的事,他们也许不怀较量心理,但只要作品哪一天摆在一起,观众们可一定是要比试自己的眼力的。好在包浆本来就是保护膜,再怎么较真,包浆里面的货色已经岿然不动,不大会被外界干扰,更不怕干扰了。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众家评说“书风书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