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云南省政协调研组呼吁:抢救保护古籍

时间:2012-02-07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佚名    人浏览
云南省政协调研组呼吁:抢救保护古籍

 省政协调研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云南省约有8万余册(件)散存于民间的民族古籍,由于缺乏足够的抢救征集资金,目前正以每年约上千册(件)的速度流失消亡。 copyright Artworld.cn

云南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先后创造了古滇、南诏、东巴、毕摩、贝叶、铜鼓、稻作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有的用古老的民族文字,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有的靠口耳相传,形成独特的口传古籍。

华艺美术世界网

为抢救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云南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大部分州市和部分民族自治县,也先后成立了民族古籍工作机构。从2010年起,省政府设立了省级25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经费每年2000万元,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2011年起,省政府又设立了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每年15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的开发、创新和发展,同时也用于巩固提升各少数民族已有的民族文化品牌。 华艺美术世界网

尽管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献古籍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乐观的是:省政协文史委组织的“云南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调研组在对大理、怒江、德宏、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6州市的16个县(市),重点对云南省15个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调研中发现,特有民族历史文化流失和损毁严重。当今,外部文化正全方位地冲击着民族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对民族文化造成致命性损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代表民族历史文化元素的服装服饰、传统工艺、民居建筑、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正在发生严重变异甚至消失。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一代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精通和使用本民族文字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传统的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传”的问题严重,“承”的问题更大,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危险。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经济开发与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统一和协调,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尤其忽视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许多民族地区呈现的是“村村水泥路,户户石棉瓦”,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山乡变成了千村一面的“石棉瓦山寨 ”。初步估计,全省约有8万余册(件)散存于民间的民族古籍,由于缺乏足够的抢救征集资金,目前正以每年约上千册(件)的速度流失消亡。云南省虽然设立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博、出版等事业单位,但长期以来工作经费一直较为紧缺,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人员工资和正常行政开支,没有相应的事业建设发展经费,影响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星翁艺苑

对此,省政协调研组认为,特有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不能再继续维持目前“见子打子”、濒危了才抢救的被动局面,建议对云南省15个特有民族分民族制定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规划,并补充到全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云南省特有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基金”,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注入推动资金5到10亿元,以后逐年注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冠名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募集资金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让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文献古籍得以抢救保护。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云南省政协调研组呼吁:抢救保护古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