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荆州古井群发现200余件文物 见证楚人生活习俗

时间:2012-05-01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佚名    人浏览
荆州古井群发现200余件文物 见证楚人生活习俗

一口幽深的古井就是一段远去的历史,一件千年的文物见证了湮没的记忆。去年底,荆州市考古人员在位于荆州区纪南镇高台村的引江济汉工程河道上,发现了两百余口密集排列的战国古井。这样全国少见、大规模的古井群“隐藏”着多少尘封的秘密?连日来,考古人员对这些古井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华艺美术世界网

现场探访:23口“重见天日”的古井各不同 中国星翁艺苑

昨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荆州区纪南镇高台村五组的引江济汉工程河道现场。天刚下过大雨,整个河道的河坡及河底遍地是淤泥,考古人员停止了发掘,现场只有几名村民在守护。踏着泥泞,记者走近河底,见到了已被发掘出来的战国古井。

copyright Artworld.cn

记者细致地数了数,在约10亩的水面范围内,这些“重见天日”的古井多达23口。古井四周拉起了警戒线,现场还有用于发掘的绞架和竹排。现场古井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则已塌陷,俨然一个“深水坑”。记者来到一口古井旁,只见这口井深约8米,井内侧是陶制的“护坡”,随手用根细竹竿敲打井壁,传来清脆的响声。拾取现场遗留的一块陶片,记者凝视良久,思绪不由穿越了千年。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采访中,一位40多岁的村民称,这些古井都是最近几天发掘出来,古井同现代井的大小相差无二,直径大约80公分,深约7米左右。最大的差别在于现代井的内壁是青砖砌成,而古井则是陶制成,相对而言砖井更能保持水质的清澈,使用寿命更长。 www.Artworld.cn

发掘收获:古井内“抢”出200多件文物

www.Artworld.cn

“高台村的古井群,我们去年底就发现了,现在进行的是抢救性发掘……”高台考古队队长刘建业告诉记者,去年底,随着引江济汉工程的开工建设,他们考古队对渠首进行调查时,首先在高台发现两座西汉古墓。不久,又在古墓附近发现战国古井群。随后,荆州市考古人员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到省文物局。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刘建业介绍,今年3月上旬,高台考古队开始着手准备古井发掘工作,至目前已发掘古井23口。如果天气晴好,他们每天可以发掘2口古井。考古队将借这次引江济汉工程的契机,选择重点区域或进行重点发掘,尽可能多地让这些古井“重见天日”。这23口古井主要是竹圈井和陶圈井,井的直径为80分公左右,古井最深约8米,浅的也有5至6米,初步判断为战国时期所砌。竹圈井内侧用竹子围起来,而陶圈井内侧是陶制,主要作用是防止水井土质坍塌,保证水质干净。 www.Artworld.cn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尽量小心,力求不损坏古井,破坏井内文物。在引江济汉河道内,缘何出现这样密集的古井群,考古人员又凭借什么来判定发掘古井?刘建业解释,纪南城是楚国的都城,居民原来就较密集中,再加上大量的驻军,导致用水需求量大,因此,在古纪南城区域内发现密集古井群,也属情理之中。考古人员可以从土质的颜色、表层淤泥等各方面均可“寻”到古井。这次已经发掘“问世”的古井里,考古人员发现了陶器、木器、铁器等200多件文物,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华艺美术世界网

专家解读:古井“见证”楚人生活习俗 www.Artworld.cn

这些古井的发掘有何价值?古井内出土的文物能反映何种历史文化?昨日,记者来到荆州市博物馆采访了该馆副馆长贾汉清。“这些大规模的战国古井在全国都比较少见,古井文物见证了楚人的生活习俗……”贾汉清说,考古人员对古井的抢救性发掘,可以更好的研究楚都纪南城当时经济发展,并了解楚人的一些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中国星翁艺苑

贾汉清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人员就在纪南镇的龙桥河发掘了100多口古井,近年来,又相继在花园村发掘古井52口,红光村发掘古井80口,拍马村发掘古井30口,高台村发掘古井23口。考古人员经勘测,初步预计从庙湖以西到荆马线西侧5公里左右的区域内,约有古井500多口。

www.Artworld.cn

古井内缘何有众多的陶器等文物?贾汉清解释,有部分文物是楚人不小心坠于井中,如楚人绑在绳子上用于取水的陶罐,可能因松绑而坠井。除了不慎坠井外,还有部分废弃的井被当作垃圾处理所,楚人会将一些用不着或破碎的铁器、陶器及果核等垃圾扔于井中。 中国星翁艺苑

从出土的陶器、铁器、镜头、果核等“古井文物”分析,这些文物基本上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概况及楚人的生活习俗与饮食文化。贾汉清称,这些密集古井群中,有的古井是用于手工坊冶炼、有的古井是用于饮水,有的古井则是废弃井。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荆州古井群发现200余件文物 见证楚人生活习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