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习钦正在雕刻画版。崔涛摄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如今会雕刻画版的人越来越少喽。”2月14日,中国农历新年正月初五,正在家中雕刻武强年画画版的马习钦说。 华艺美术世界网 马习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中新网记者,年画是以前家家户户春节期间张贴在墙上或门上,用于祭祀祈福必不可少的东西,如今年画已不再“流行”。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题材丰富,距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2006年,武强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这样评价武强年画:“在北方,若论质朴的乡土气息和雄健的北国精神,武强年画当列首位。” 中国星翁艺苑 今年53岁的马习钦,从15岁开始在当地年画工厂当学徒。谈起年画这种民间艺术,他显得兴致勃勃。 中国星翁艺苑 马习钦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年画的生命力非常旺盛。鼎盛时期,当地有大大小小画店上百家。 www.Artworld.cn “一个人讲着年画上的故事,身边围了一群人在听。”马习钦说,那个时代年画十分受欢迎。究其原因,马习钦认为,当时信息闭塞,没有什么娱乐方式。年画题材丰富,具有故事性,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都被年画艺人印在了画纸上,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唱道:“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这首民谣虽然有些夸大,但侧面说明了当时武强年画的繁荣和题材多样。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由于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电视、电脑等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曾风靡一时的年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中国星翁艺苑 “过年了,就连本地人也很少再贴年画。”马习钦感慨地说,现在的年画市场越来越冷清,年画产量也减少了很多。 中国星翁艺苑 马习钦正在雕刻的是一部佛经《清敕修大藏经》。这是受北京一家公司委托雕刻的。他表示,由于图案繁复,全国能雕刻这部佛经的超不过10个人。 中国星翁艺苑
虽然技艺高超,但对于年画技艺的传承,他十分担忧。 中国星翁艺苑 “现在没多少年轻人愿意学习制作年画了。”马习钦说,由于收入不高,难以养家糊口,工艺也比较复杂,武强年画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陷入困境。 中国星翁艺苑 马习钦的儿子马皓明告诉记者,他从小是看着父亲雕刻画版长大的,但他并没有继承这门民间艺术。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马皓明,如今在北京和朋友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他认为,年画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到现代已经没有了发展空间。 www.Artworld.cn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是拿着苹果手机,看着日韩的动漫长大的。”马皓明认为,国外文化对中国人影响很大。而国外的一部电影或者动画片上映后,其相关的衍生产品如游戏、玩具等都争相上市,而年画很难做到这点。 www.Artworld.cn
对此,中国首家年画专题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王玉鹏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做好年画保护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寻找年画新的生命力。他透露,春节期间,武强年画在北京、澳门多地进行展览,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武强年画。目前,武强年画还联合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玛雅影视有限公司拍摄了两部动画片《画乡传奇》和《十不足》,并且正在着手尝试开发有关年画的动漫衍生产品,如玩具、茶具等。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