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珍藏天地 > 中国绘画 >

《摩诃萨埵舍身饲虎》选自《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时间:2008-01-12 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人浏览
北魏 壁画 敦煌莫高窟254窟左壁 纵73厘米 横126厘米 这个故事的壁画时常画在莫高窟各时代的洞窟中,但所据经典和构图各不相同。此图是根据《贤惠经》绘制的。经文说:宝典国国王有



北魏 壁画 敦煌莫高窟254窟左壁 纵73厘米 横126厘米
这个故事的壁画时常画在莫高窟各时代的洞窟中,但所据经典和构图各不相同。此图是根据《贤惠经》绘制的。经文说:宝典国国王有三子,其中最小者名摩诃萨埵。一日,三王子出游山林,见一母虎和七只小虎仔因饥渴相逼,生命危在旦夕。在归途中,王子萨埵决心以身喂虎,行至山间,脱去衣服,委身于虎前。饿虎因濒临死亡,无力啖食,萨埵又以干竹刺颈,从山崖跳下,投身虎旁。虎舐其血、食其肉,因而活命。二兄因不见弟弟归来,沿路寻找,却只见弟弟的衣服、污血、骨骸,随即惊惶回宫告知父母。国王和夫人赶到现场,只见尸骨狼藉,悲号欲绝。二兄收拾遗骨,起塔供养。
这幅故事画构图别致,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情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情节性构图,故事的发展和主题表现得很鲜明。在画面的中部,作者突出描绘了“喂虎”一节:萨埵突然卧于虎前,毫无痛苦之状,有如进入了美妙的梦境;瘦骨嶙峋的母虎和小虎仔正围绕萨埵的身体撕抓啖食,母虎张嘴中中呲牙,前爪压住萨埵的身体,正在撕吞其腹部落肌肉;圆瞪的双眼,以石绿点睛,突出了饿虎的迫不及待、凶恶贪婪的本性。围绕这一阴森可怖,痛苦残忍的主题,辅以其它相关联的故事情节:王子见山下饿虎,刺颈、投崖;二兄收骨;父母抱尸痛哭;起塔供养等。尽管人物反复出现,情节起伏发展,但每一情节都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在情节表现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国王与夫人赶到惨不忍睹的现场时,作者没有表现佛经中所说的“食肉已尽,唯有骸骨,狼藉在地”的情景,相反,却表现为抱尸痛哭的场面。萨埵的衣冠、形体完好如故,神情安祥如睡,仿佛已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天国”。这种新颖的构思,冲淡了故事本身鲜血淋淋、悲惨残酷的气氛,强调了“牺牲”以后心灵上得到的满足,增强了画面的和谐统一。

中国星翁艺苑


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辅以青、绿、灰黑、白等冷色,使画面的气氛深沉凝重、刚中有柔。“行云流水”般的线描,则比较准确和生动地勾画出具有动态的人体和虎的形象。
萨埵本生: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摩诃萨埵舍身饲虎》选自《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