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珍藏天地 > 中国绘画 >

戴进的《溪边隐士图》

时间:2007-01-16 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人浏览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卒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他是明代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曾经创立了称誉
戴进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卒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他是明代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曾经创立了称誉一时的“浙派”,在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代的倪谦称他为“一代良史”,晚明的董其昌也认为他是:“国朝名手”,“我朝画史大家”。大体上来说,其绘画风格主宗南宋“院体”画,承继马、夏的苍劲之风,又融入文人写意之法,用笔迅捷奔放、随意自由、极富动感,具有简劲、纵横之势和阳刚之气。 戴进的《溪边隐士图》(见右图),绢本,水墨淡彩,纵137.9厘米,横75.1厘米,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画中描绘了一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斜坐在山石之上,在他旁边放着一根拐杖,大概是旅途劳累,故在山中休憩。隐士的神情平和,裸露前胸,从微微低垂的眼神中,可看出他正在倾听身旁潺潺的流水声,真是悠哉、闲适的生活。周围的景物只有山石和树木,一片寂静,惟有小溪的“乐音”萦绕整座山林,一直传进幽深之处。人物悠闲的心态与恬淡的景致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随和,在不经意间透露着一种文人的气息。这是作者艺术风格的简逸一面,但这又不同于元人画风的那种淡泊。画中山石勾勒,坚实峻拔,并运用了南宋马、夏的斧劈皴,皴法迅捷刚韧,犹如石斧雕凿一般。看那偃斜多姿的拖枝松是如此的苍劲有力,它身如虬龙,扎根于硬石之中,直冲云天。其曲折的枝干,每一曲,每一折都流露着倔强与刚烈。好似一位坚强不屈战士,又似一位清高绝俗的雅士,傲然挺立于山巅之上。这种刚毅的气质与平静、幽寂的情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二者又在通情达意之间互为补充,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另外,作品在题材、布局和画法上,基本是仿效南宋马远一派。如,通过松树和远山、近石形成的对角线构图,山石运用潇洒利落的斧劈皴,松柏的遒劲挺拔,还有人物衣纹细劲顿挫的勾勒等,都极似马麟的绘画风格。本画为水墨淡彩,整体以水墨为主,只是在山石、树木和人物衣服上都略施以淡淡的绿色。这种淡雅的色彩正体现了画的清逸与闲淡之韵。 戴进早年受画工父亲戴景祥的影响,从锻工改学绘画,擅长工笔。并且常为寺观做佛像,以精工、细巧见长。同时也受到南宋“院体”的影响。中年时,进京入宫,供奉仁智殿,但因呈献得意之作《秋江独钓图》时,遭馋言而被贬斥,最终离开画院。可以说,这一意外的打击是他绘画生涯的转折点。在京城的后十余年中,他泛学诸家,广交文人画家和士大夫公卿,将宋元文人画家的传统渗入到自己的艺术中。晚年,他离京返乡,卖画课徒。并发展了马、夏苍劲的水墨山水,以更为坚劲、雄阔的笔墨,创造出更具运动感和阳刚气势的山水画新风貌,经后世发扬,遂成“浙派”。 戴进的坎坷经历是他形成复杂性格的直接原因。由于仕途的失败,理想的破灭,使他采取与世无争的态度,开始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借诗文翰墨来怡养性情。因此,画面中的整体氛围是安逸、祥和的。然而作品虽静、幽却没有元人画中的那种消极、凄凉之感。这是因为戴进不同于那些高蹈远行、浪迹山林的文人画家。他是一位在社会上谋生的职业画家,虽然与世无争却并不回避现实,以于世有补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他胸怀旷达、志趣高雅,广泛交友,被誉为“博雅之士”。 戴进的传世之作有《归田祝寿图》、《达摩王慧能六代像》、《夏山避暑图》轴、《溪桥策蹇图》轴、《山水图》轴、《洞天问道》轴、《携琴访友图》、《钟馗夜游图》等。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戴进的《溪边隐士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