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周臣善画山水,取法宋元各家,尤其受李唐、刘松年影响最深,笔法纯熟,清秀尖利;构图清旷周密。明末《无声史诗》推周臣“当与国初戴静庵(进)并驱”。周臣出身画工,前人评周臣的画“笔墨精微,以行家意胜,惟少秀润,淡雅之趣”,不及他的弟子唐寅、仇英,但他能正视自己的短处,提高自己的修养,最终诗画皆能,成为与文徵明齐名的吴郡明贤高士。周臣开院体别派先河,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闲看儿童捉柳花诗意图》(见右图),绢本设色,纵116.5厘米 ,横63.5厘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周臣根据宋代杨万里的七绝《春日》的诗意绘制的。诗曰:“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描写了暮春将入初夏时节,午睡后醒的,悠闲地散步庭院里,看孩童玩耍的情趣。杨万里深受理学影响,他这种情趣不是无聊懒散,而是对勃勃生命的静观。周臣深解杨万里本意,借杨万里的诗意表达了对春天、对生命的歌颂。暮春时节,万木复苏,轻轻的柳叶,碧绿的芭蕉,嫩嫩的青草。高士午睡后正慢慢踱出茅轩,看堂前三个儿童在嬉戏捉柳花。他怀才不遇,无意仕途,怀有一种无聊散淡的心态处世,但是面对大地复苏,草木吐绿,面对这勃勃的生机,任何人都会被感染,内心都充满了活力。过去那一切的烦恼,那一切的是是非非,以及一切不必要的无病呻吟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了。联想到周臣的生活处境,作为一位画工,在明代那文人画盛兴的时期,他不也是遭到贬低排挤吗?他不是也不如意吗?但他能体悟出人生真谛,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因此画的虽然是杨万里的诗意,但又何尝不是画家自己的心情呢?
在画面上的处理上,周臣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采取抬高视点的方法构图,由近及远,融山水人物为一体,便全图显得幽邃清旷。近景为山中一隅,茅轩露出一角,在房后有一株柳树,郁郁葱葱,柳树以双勾画出,枝干穿插避让,错落有致;柳条舒展自然,充分表现了柳絮的轻盈;叶子以汁绿点出,疏密有致,聚散有情,和堂前那宽大碧绿的芭蕉叶相对比,更显得婀娜多姿。整个画面设色淡雅。那草绿的柳树,碧绿的芭蕉,人物用婉约的行云流水描勾勒,墨色清淡,再用淡石青、花青等诸色淡淡染出,色调既协调又富于变化。此图对小孩的刻画很精神,一个儿童仰首张嘴,另两个儿童在奔跑捕捉,既用意象的手法表现出孩童“捉”的意趣和柳絮的轻盈,又把春末夏初那万物复苏的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进而营造了诗一样的画境。山石先用秃笔勾勒,然后由“拖泥带水”法渲染,最后加以皴染,充分展现出春末夏初山上草木复苏的景象。整个画面景物、人物多集中在画面左下部,柳树、人物刻画细致,山石、树木、青草则刻画简约,画面整体气韵之生动,可见是经过匠心设计,左侧山石上署“东邨周臣”款,“东邨”、“舜卿”二印。
明代画家周臣,字舜卿,号东邨,吴(今江苏省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其代表作品还有《香山九老图》、《刺日图》、《宁戚坂牛图》、《山亭纳凉图》和《春山游骑图》等。
![]()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周臣的《闲看儿童捉柳花诗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