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元王冕南枝春早图 中国星翁艺苑 【简介】水墨,绢本,纵141.3厘米,横53.9厘米。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自北宋以降,历代画家以梅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可胜数,但大多数只是在描绘梅花的形貌,很难有人能够人木三分地表现出梅花那种傲骨峥嵘、清雅高逸的内在精神,这是和画家自身条件分不开的,也就是所谓“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清朱方霭《画梅题记》)的道理。元代王冕之所以能够在画梅上取得如此高超的成就,不仅依赖于他纯熟的技法,同时也有赖于他对高尚人格精神的追求。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古人在构图中主张“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种构图观念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枝干交错中,繁花簇簇点缀其间,疏密有序,聚散得当。茂密处虽花枝满目却丝毫不显塞滞,疏朗处气息通畅又能够给人以水天无尽的遐思,更衬托出梅花的清雅高逸。在花瓣的画法上,王冕更是别出心裁,他把扬补之“笔分三趯攒成瓣”的一笔三顿的画法演化成为一笔两顿挫,又以“破蕊法”画出花蕊,使花瓣能够分出上下高低、阴阳向背,与自然法理相吻合,这种方法是绘画史上的一个开创。所以,明代的徐渭在看到王冕画的梅花后也发出了“吾圈花少让元章笔”的慨叹。 王冕以独特的画梅著称。画家透过展示梅花的清肌玉骨、淡泊野逸,抒发了士人的不与恶俗同流的清高孤傲,所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师法宋代画梅大家杨无咎,杨为墨梅画法的创始人华光和尚仲仁的嫡传。相传释仲仁一日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而获启发,创制了用浓淡墨色在绢上晕染梅花之法;学生杨无咎更发扬光大,创制出用劲健的墨线圈勾梅花之法。而王冕则在这两人的基础上广泛尝试,奠定了梅花画法的大全。一是创制出直接用胭脂色点垛出“没骨体”梅花的画法。二是一变宋人画梅大多疏枝浅蕊,孤芳自赏,而创为千丝万簇,密枝繁花,珠胎隐现,风神绰约,可谓欣欣向荣,别开生面。先是情景上变化万千。《雪湖梅谱》称:“王家元章传墨法,雪月风烟种种奇。”可惜未能流传,至今我们无法欣赏其雪中、月下,风拂、烟晕的各色梅花。其次在技法上也大作改进:洗炼笔墨,立干如龙:运笔时转折顿挫,直中带曲,有的枝干一拉几尺长,尤其是出梢处,如铁鞭,如鹤膝,如龙角,如鹿角,如弓梢,如钓竿,曲姿优美,笔力千钧,从此梅花图不再只是尺牍小幅,而能作巨幅壁幛。再次,在圈花的方法上,他也改其师的“笔分三趯攒成瓣”,即以铁线分三笔圈成,而改用两笔略带提按地圈成,粗细略变的线条更显得花朵丰姿多采。在点蕊上,他仿其师,仅勾须而不点英,谓之“破蕊”。这样画出的梅花时人称之“野梅”,以区别于“官梅”也。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南枝春早图》乃其晚年精品,纵151.4厘米,横52.2厘米,绢本水墨。图绘下垂的粗干上向上勃发的粗细四枝梅花,或聚或散,或盛开,或半开,或含苞待放,或仅一花萼,花贴枝,细枝贴粗枝,显得疏密有致,生机盎然。经典的S形构图,优美的极具笔力的曲线,把仅有枝和小花的梅花图的美感发挥到极致。不用说王冕自己的梅花图均脱不了这章法,即使后人画梅,一遇大构图,也无不效其法。这也就是后人尊他为画梅圣手之处。图上钤印三,一为“竹斋图书”。竹斋乃王冕书斋名。一个画梅高手,却以竹为斋名,倒也耐人寻味。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元.王冕《南枝春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