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清初宫廷画风的主要代表,与王翚,王鉴,王原祁,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着整个清初一代。王时敏的山水画同时也开创了“娄东派”。少年时为董其昌、陈继儒所深赏。祖父王锡爵为明朝万历年间相国,家本富于收藏,对宋、元名迹,无不精研。王时敏少年时学画,颇多方便。“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长山水,富于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又受董其昌影响,摹古不遗余力,深究传统画法,表示“唯此为是”。并在《西庐画跋》中赞赏王(辉)是:“笔墨神韵,一一寻真,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笔,使非题款,虽善鉴者不能辨”,即“摹古逼真便是佳”。“四王”这一派的山水画家正是身体力行,步履古人,于临仿逼肖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泥古之弊,淋漓尽致。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历史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也是有贡献的。王时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但他最终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 华艺美术世界网 ![]() 【名称】清 王时敏 南山积翠图 【年代】清代 【简介】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作题“壬子长夏写南山积翠图,奉祝蓉翁太老亲台七襄大寿并祈粲正。弟王时敏时年八十有一”。由此题款可知,这是画家为人贺寿之作。画家绘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祝寿,有“寿比南山”之意。画面重峦叠嶂,主峰高耸,烟岚浮绕,林木葱茏,瀑布飞流;在各山岭之间,房屋、宅院若隐若现,可游可居。近景山坡上,苍松挺立,大概也隐喻“高寿”之意。整幅作品构图繁复,行笔缜密,水墨淋漓酣畅,云气升浮,生动地描绘了清润自然的山间林野景象。王时敏的山水画主要学元代黄公望,讲究用笔的含蓄和松秀。王时敏在此图中的笔法、山石结构,颇近黄公望;但繁密的树木、层层叠叠的山峦,又近于王蒙。王时敏一生注重师法宋元诸家,并将各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其作品构图完整,笔墨浑厚苍润,层次丰富,墨色浓淡相宜,效果清新、优雅、自然。秦祖永《桐阴论画》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南山积翠图》为画家晚年所作,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并且按照宋、元古画原迹进行临摹,故其此时的作品淡雅温润,工整精细,清润有余而苍茫不逮。他不仅以古法进行创作,而且还将它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主张“论蹊径,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寻真”。王时敏中年多取法董其昌,笔墨皴染空灵,用笔细腻,运墨明净洒脱。晚年,王时敏则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源、巨然、王蒙等诸家,作品更多体现出苍劲浑厚之趣。70岁后,王时敏生活安定,得以潜心绘事,艺术上更是日臻妙境。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清 王时敏《南山积翠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