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讓之,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徵(今江蘇揚州)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師出名門,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為鄧石如的再傳弟子,為皖派鄧石如後第一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鄧石如是清代著名的印學家,他以書入印,將篆書生龍活虎千變萬化的姿態運用到書法上來,使得印壇氣象一新,活力充沛。全國印學界糜然向風,趙之謙、吳昌碩等人均深受其影響。吳讓之師法鄧石如,率先提出了“鄧派”的概念,並將鄧派發揚廣大,窮畢生之心血將“以書入印”發展到“書印合一”的新境界。趙之謙評:“息心靜氣乃得深厚,近人能此者,揚州吳熙載一人而已”。吳昌碩語:“讓翁平生故服膺完白,而與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縵之習,氣象俊邁,質而不滯”,“學完白,不如取經讓翁”,可見推崇之高。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吳讓之能取得如此傲人的印學成就,與其法漢印,苦修碑刻外,更與其深厚的書法功底密不可分。他的篆書用筆渾融清健,體勢舒展修長,遒勁剛毅又不失婉暢流美,盡得鄧石如“剛健婀娜”之精髓,翩翩多姿,如畫中“吳帶當風”。他將自己獨特的篆書風格完全融入到了篆刻中。因此他的篆刻作品往往刀中有筆,筆中有刀,見刀見筆,既藴涵筆的韻致,又有富有刀的質感和力感。每根線條包含輕、重、快、慢、頓、挫、疾、澀的變化,具備鮮活的生命感。故後人評價吳讓之刀法有“淺削輕披”之技,更贈語“神遊太虛,若無其事”,可見其技藝已臻至庖丁解牛,游刃有餘之境界。 copyright Artworld.cn
出神入化的技術源自於獨到的藝術見解和堅定的藝術信仰。晚年趙之謙對吳讓之有微詞,在《在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云:“讓之於印宗鄧氏,而歸於漢人,年力久,手指皆實,謹守師法,不敢逾越,於印為能品”。此語有偏頗,晚年吳讓之認為“刻印以老實為正,讓頭舒足為多事”。因此一改早年略纖媚的缺點,自成一格。 讓翁一生勤勉,治印過萬,然書款者不多,自云“吾刻印,自有風格,行家一看便知,何必書款”。可見自視甚高。讓翁當時刻印已有大名,但卻貧困一生,可見其一生心血傾注於藝術。 华艺美术世界网 吳平齋為清代金石家,收藏家,收藏了豐富而珍貴的鐘鼎彝器,璽印、陶玉磚瓦、金石碑版拓片,以兩罍軒為書齋名,可見其用心。讓翁曾寓於平齋處,幫其整理,共同探討。“兩罍軒”一印為讓翁晚年作品,技法純熟嫻美,刀情筆意相融,清健秀美,舒展多姿,章法疏朗而不散,茂密而不局促,剛柔相濟,拙巧相間,渾美俊逸,優雅洗練,為印中上品。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我自逍遙向天笑——吳讓之其人其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