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投资收藏 >

大开眼界!中国悠久的鞋文化

时间:2011-11-02 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网络    人浏览
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脚的原始形态。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
 

  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脚的原始形态。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鞋。(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个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这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形制。(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中国星翁艺苑



  这是工艺品。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型的战国纹样。此仿古品的形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胡服骑射"是我国鞋文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实践。战国时,各国战争频繁。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战士们穿短衣、着裤、着马靴,作战十分灵活。于是赵国逐步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变穿舄穿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从此,皮靴不仅成为我国各朝代的军事用鞋,同时传入民间,演变为生活用鞋。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纤足。后引申为小脚鞋。其起源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认为金莲始自五代南唐。李后主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在金制莲花台上跳舞,故称"三寸金莲"。后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妇女纤足以小为美、为贵的民俗。建国后已绝迹。它的精细工艺,作为历史进入博物馆。民间有个传说,隋朝炀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去运河游玩,不想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为他拉纤,一位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吴家父女非常痛恨炀帝,准备借此机会刺杀炀帝。吴父专为女儿打制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吴月娘将刀用布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双鞋,鞋底上刻上莲花,十分漂亮。炀帝见后,非常喜欢,就下旨召见吴月娘近身,想看看缠足。吴月娘等侍臣走开,慢慢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刺向炀帝,炀帝一闪身,被刺中手臂,炀帝随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民间为了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脚来,以示纪念。(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中国星翁艺苑


  

  清代宫廷女布鞋仍是中国传统色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花纹,底有寸厚,贵气而精美,满族女子多有穿着,且脚都比较大,跟常人无异。(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清代宫廷男布鞋造型粗犷,短鞋口、双梁,配以花纹,秀长而不失阳刚之气。(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清代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华艺美术世界网


  

  清代洞房婚鞋

  这双粉红色的"三寸金莲"是进洞房时新娘的婚用鞋,鞋内藏有春画,是对新婚夫妇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用鞋作为性爱的传导工具。在洞房花烛夜时,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大发明,表达了父母期望"早得贵子"的迫切心情。(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木制金莲鞋

  这双木制"三寸金莲",红底子,黄色花纹。这双鞋的上面用两只小圆木塞住,可做欣赏用。也有人作贮存器,将自己喜爱的小物件放进去贮藏。(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铜制金莲鞋

  白铜"三寸金莲"鞋是以白铜为原料的工艺鞋,小巧精致,上面有刻花。(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清代瓷鞋

  此为工艺鞋。仿古代云头履形制。鞋头略翘,饰有云状图案,寓吉祥之意。古代用于殉葬,用瓷土烧成,现转化为工艺欣赏品。(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清代发财鞋

  清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鞋)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富。(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玉鞋,用玉石制,为观赏工艺鞋。(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清代白瓷鞋

  此为清代瓷鞋,颜色古朴而秀美。(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民国女绣花鞋

  民国时期小脚放足,脚得到了放宽,她们的裹脚布去掉以后,脚都不同程度地长大了。她们的鞋也随之增大,但基本做工还是相同的。(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当时上海有个"小花园"鞋店,专门生产纳底布鞋派生出的线纳皮底布鞋。用优质黄牛皮为底,厚约1.5厘米。鞋子为暗绱法。(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陶瓷茶壶鞋

  工艺器皿,民间的传世实物。鞋形为草鞋,五指皆露在外面,鞋口分别写着"脚踏"、"实地",揭开可以置放茶叶,鞋头有鞋嘴,倒茶用,置于茶几上,颇有几分田园风味。(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这是一双具有江南特色的婚袜。在袜底上绣有"喜"字图案,针法细腻、朴实可爱,给人以亲切感,充分表达了人们祝愿新娘永远幸福的诚意。(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华艺美术世界网




  

  草鞋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一直有人穿着。草鞋的编织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东北有乌拉草,鞋有系绳,也有拖鞋。(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一种在鞋头饰有兽形图案的小儿鞋,是汉族一种育儿民俗。鞋有棉、夹两种,皆手工绣品。较常见的绣有虎、猫、狗、猪、兔等生命力强的兽形,取繁衍旺盛,易养易活和祝福孩子健康成长之意。(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满族绣花鞋

  这是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满族不尚裹脚,实行"天足",所以旗鞋一般都比汉族的小脚鞋要大一些。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现在,这些木底旗鞋只有在文体娱乐活动中穿用。(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华艺美术世界网



  

  朝鲜族的"勾背鞋"

  是传统的女性鞋履。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胶鞋普及后,用橡胶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鲜族男女脚下的"宠物"。这里展示的几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颜色也不限于纯白色。其中,全红色勾背鞋为绸缎面料,上绣"蝶恋花"图案,勾头为蓝色,为婚礼场合穿用。(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彝族虎头童鞋

  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对老虎非常崇拜,处处表现出"虎文化"的痕迹。儿童穿用的"虎头鞋"并不限于某一民族,而是许多民族共同喜爱的童鞋,但彝族虎头鞋却是其原始宗教与信仰的反映。该鞋为硬白布底,圆头,鞋面以红色绒布缝制,鞋帮前部成虎头状,以蓝、绿、黄、黑、橙及粉红色毛线绣出五官。虎头沿及鞋口分别用橙、褐色丝绒滚边,内衬两侧为红绸。鞋的造型和颜色搭配独具匠心,寓意孩子虎虎生威,茁壮成长。(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白族儿童"虎鞋"

  生活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人杰地灵,风俗习惯独特。农历三月三是"赶月街",白族妇女要穿绣花鞋。清代《月街词》中"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妇女的包头和绣花鞋。农历4月23到25是传统盛会"绕三村",白族妇女要穿布制的"白节鞋"。白族绣花鞋不仅妇女喜爱,儿童也爱穿。您现在看到的这双儿童"虎鞋",与其他民族的虎头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独具民族特色。鞋为棉布底,红色绒面,上绣有"分体"虎形,鞋帮头部为虎头,虎额头有"王"字,上以毛装饰,构图十分讲究。整个造型极似卧虎,寓意深远。(来源: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大开眼界!中国悠久的鞋文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慧眼识别青铜器

    作者:吴荣清(南京博物院) 青铜器的器型独特、纹饰精美、铭文典雅,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我国铜器种类繁多,喜欢收藏铜器自古有...

  • 真真假假良渚玉

    南京吴荣清 玉琮江苏省武进寺墩4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两节矮方柱形琮,上略大于下,四面雕琢精美的装饰花纹,一角的上下两区花纹组成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为最重要的祭...

  • 古钱辨伪两法

    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这种做法很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表面会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

  • 传统的古玉鉴识法

    传统的古玉鉴识方法大约始于来,经明、清,流传至现在,并传至美、日、英、法等国。这种传统的鉴识法大致有两种不同途径和做法: (一)文献—古玉—考证 采用这种方法的...

  • [藏品鉴识]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明宣德,御用监制造,通高15.7cm,长53.3cm,宽33cm。清宫旧藏。 棋盘为长方形,四壁直立,束腰,下承六足带托底座。盘内底沿四边...

  • 心烧琉璃涤灵魂(组图)

    琉璃是用人造水晶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这个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 K 中国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