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书法篆刻 >

匾额收藏:烂木头里的财富(2)

时间:2006-02-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人浏览
所以,当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得知,唐昌科个人收藏了那么多匾额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该系朱顺龙教授说,匾额收藏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系统,尽管之前有洛阳政府博物馆、厦门的收藏家进行系列收藏,但都是“数量少,种类单一,有区域性限制的”。像唐昌科这样广泛、全面的收藏方式,“从文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弥补了匾额收藏的一大缺憾。”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匾额收藏,已逐渐在拍卖市场上显露锋芒。 中贸圣佳拍卖公


  所以,当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得知,唐昌科个人收藏了那么多匾额时,“大家都不敢相信。”该系朱顺龙教授说,匾额收藏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系统,尽管之前有洛阳政府博物馆、厦门的收藏家进行系列收藏,但都是“数量少,种类单一,有区域性限制的”。像唐昌科这样广泛、全面的收藏方式,“从文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弥补了匾额收藏的一大缺憾。”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匾额收藏,已逐渐在拍卖市场上显露锋芒。

  中贸圣佳拍卖公司2004年的春拍会上,顺治皇帝的《履中蹈和》匾额,底价为2万元,以高出底价7倍的16.5万元成交,创造了顺治皇帝作品的最高价位;慈禧太后的《延欢纳豫》匾额以16.5万元成交,同治皇帝的《德炳朱方》匾额以38.8万元成交。

  这些御赐匾额的价格,似乎已折射出这个行情的一面。但朱顺龙教授仍认为,少量的流通,并不能为匾额的整体价值定出一个标准。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判断匾额价值的标准太多,年代、品相、工艺、名头、书写内容都决定每一方的不同价值。匾额的成交量太少,所以价值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朱顺龙教授唯一肯定的是,随着能供收藏的匾额数量减少,今后的匾额行情一定会上涨。

  “现在对匾额感兴趣的大都是一些老外,买的人也不多。如果今后喜欢的人多了,我就做成小的复制品。那些文人的真品,我不会卖。我想把茶馆扩成1000多平方米,纯粹做成博物馆式的展览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匾额的千年历史和文化价值。”唐昌科的声音,回荡在偌大的茶馆内。

  可以期待的是,“翰林古代匾额文化博物馆”已经和复旦大学文博系合作组建了匾额文化研究室,这些历经数百年风雨变迁的“木头”,将在这里得到认可和保存。  吴丹 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匾额收藏:烂木头里的财富(2)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