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市场资讯 >

甘肃升文物市场已陷身不打假怪圈尴尬

时间:2011-06-09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佚名    人浏览
甘肃升文物市场已陷身不打假怪圈尴尬

2011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甘肃省博物馆举行了免费鉴宝等一系列相关活动,而参与鉴宝的600多件市民文物藏品,绝大部分最终被权威人士确认为赝品。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据收藏协会的人介绍,甘肃文物市场其实已经绕进几大怪圈,处境尴尬…… copyright Artworld.cn

大行其道的赝品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2011年5月18日,甘肃省博物馆免费鉴宝活动现场排起了长龙,大批市民怀揣“珍宝”等待专家的鉴定,然而大多数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社会大众收藏较多,种类也比较丰富,但整体上质量不高,珍品不多。”参与鉴宝的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王勇评价。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据了解,此次参与鉴宝活动的市民文物藏品,以瓷器、铜器、玉器居多,除家传之物外,一般是收藏爱好者通过各种渠道所购获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收藏品良莠不齐,价值大都远远低于收藏者的心理预期,甚至参鉴的600多件所谓文物,绝大多数最终被认定为赝品。 华艺美术世界网

“现在的文物贩子机关算尽,让人防不胜防。”曾上过当的郑先生感慨。几年前,郑先生路过张掖路兰州隍庙时,曾见到一个看上去忠厚老实的男子在兜售一块据说是清代的羊脂玉。赵先生很喜欢玉器,平时也喜欢在古玩市场转转,自认有一定的鉴别能力。男子自称此玉为祖传下来的,本来是绝不会卖的,只是儿子忽染重病,住院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亲戚朋友能借的也都借过了,最后没办法,只能把这块传家宝拿出来救急。男子说着还抹起了眼泪。郑先生动了恻隐之心,加之也存了几分捡便宜的心态,就上前询问。一番仔细鉴别,看玉质老旧,外表柔滑,触手温润,包浆浑厚,背后有“吉祥如意”字样,还隐隐透出一缕血沁。根据平素积累的经验,郑先生判定此玉确实为一块清代古玉,虽然玉质并非上佳,但还是颇有收藏价值。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先生最后以5000元购得此玉。

中国星翁艺苑

但佩戴一段时间后,郑先生发现该玉的血沁明显变淡,便有些怀疑,就找到一位对玉石比较有研究的朋友进行鉴别。朋友经过认真研究,最终断定此玉实为一块新玉,所谓的血沁,可能是将玉放进火中烧烤至滚热,然后塞进活狗肚子中,埋在地下一年有余后形成的。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像郑先生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文物市场赝品泛滥的情况已众所周知。 www.Artworld.cn

据甘肃省收藏协会有关人士介绍,如今,古玩市场上多是仿品,虽然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实际上却价值低劣,许多“文物”甚至是小作坊批量生产出来的。仿品东截西取,各种元素杂糅,仿古也不知仿的哪个朝代,被圈内人斥之为“妖怪”。

www.Artworld.cn

参与省博鉴宝活动的兰大历史学院兼职教授、研究员王琪谈道,近几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文物造假的势头更加扩大化了。“只要是有文物流通的地方肯定会存在造假,相对来说,甘肃的文物市场还算好的了。”

中国星翁艺苑

“不打假”的规矩 华艺美术世界网

古董的买卖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讲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文物的真实价值,甚至是真是假,卖方都没有义务告知买方。买的东西是好是坏,全凭眼力。不管怎样,都是钱货两讫,没有退货之说。而“买的不如卖的精”,在文物市场“挖宝”,始终是上当受骗的居多。“只要是玩古董的人就肯定经历过买假,交学费是文物收藏的必然过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圈内人士坦言。

copyright Artworld.cn

浸淫文物收藏多年的这位人士对圈内的一些怪现状甚为了解。据他介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打假”,已然成为圈子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买到假货的人多自认眼力不够,觉得憋屈窝囊,不愿意拿出来说。更有甚者,在知道是赝品后默不作声,然后以真品的价格再卖给其他不知情的人,以此来转嫁自己的经济损失。在这样的大氛围里,赝品大行其道,买家和卖家几乎形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默契。“真的和假的都接触多了,自然也就慢慢能参透些中间微妙的差别了。”这位圈内人士说,“只是文物市场不打假,终究是不利于这个圈子的长远发展。” www.Artworld.cn

据他介绍,许多人刚开始接触文物,都抱着种猎奇心理,有的还把它当成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这种人对文物了解较少,容易被蒙骗,但因为刚刚接触,毕竟是看的多,下手的少,因此损失还不是很大。上当受骗最多的还是收藏者中第二层次的人,他们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目,也见识了一些真真假假的古董,对文物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总是自以为有了鉴别能力,经常会抱着侥幸的心态去“捡漏”,结果“漏”得血本无归。 copyright Artworld.cn

经历了这两个阶段后,才算真正进入了收藏圈,这时候该买的假都买了,“宝物”也接触得多了,心态开始趋于慎重,上当受骗的情况也就很少发生了。只是这批人终究只占少数,绝大部分人在“交学费”后“望假却步”。 华艺美术世界网

各方人士都谈道,在古玩市场厮混,寄希望于“打假”是绝对不可行的,关键还是要收藏者从自身着手。首先要仔细深入地阅读相关书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多接触实物,积累实战经验。多去博物馆或古玩店观摩,在真假之间进行认真比对,加深对古玩的认识。通过多种渠道,揣摩古玩的神韵,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而且,收藏心态的端正也是至关重要。“可以当成一种爱好,但必须要保持理性,绝不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去‘捡漏’,现在卖古玩的也是越来越精,‘捡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相关人士直言。而在遇到高价位的古董时,最好进行专业的鉴定。“现在的造假水平非常高,即使专业人士也往往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判断出真伪,要是只凭自己的经验来操作,吃亏是在所难免的。”王琪说。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甘肃升文物市场已陷身不打假怪圈尴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