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市场资讯 >

2011西泠秋拍:中国古代书画拍品综述

时间:2011-12-22 来源:全球艺术网 作者:佚名    人浏览
2011西泠秋拍:中国古代书画拍品综述

一百年前,日本人河井荃庐因为对中国的艺术家赵之谦顶礼膜拜,从此竭尽搜罗赵的作品,甚至将他墓前的草木一并移植去日本。这批作品一经在东瀛展出,便引起不小的轰动,或许算作是赵之谦身后最隆重的一次国际盛会。然而,令人极其扼腕的是,河井先生连同他的赵之谦藏品都在二战中的一次空袭中毁于一旦。虽然那次展览的黑白底片被保存下来,并在七十年代成书于《二金蝶堂遗墨》,可是我们难免会为这两位天才艺术家和衷心藏家的命运感到无比叹息。 copyright Artworld.cn

copyright Artworld.cn

赵之谦(1829~1884)
楷书 八言联
洒金纸本 对联 241×44cm×2
出版: 1.  《赵之谦作品选》P128,小林斗盦编,日本东方书店,1990年。
   2.  《中国明清书画展》P93,日本玉石会。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这就不奇怪当我们从一位收藏世家的手中见到赵之谦幸免于难,并久无踪迹的名作《异鱼图》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呼起来。《异鱼图》几乎是《二金蝶堂遗墨》中最为重要的画作,也是赵之谦绘画艺术,甚至是早期海派绘画艺术的代表。这件长卷纪录了三十二岁的赵之谦在浙江瑞安任上,受当地海产的启发形成的奇思妙想,以及这位天才艺术家在命运不济的年代与众多好友的交谊之情。冥冥之中,《异鱼图》在百年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它的故乡浙江,好像不禁叫人称颂一句古老的拉丁谚语:书籍自有命运。这个命运当然不仅仅限于书或者画自身,还包括那些不断让艺术作品赋予重生的收藏家们,以及,连带着所有惊呼过的人们所释发出的——溢于言表的喜悦,偶尔的侥幸意味,或者无法言语的使命感。 中国星翁艺苑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文征明(1470~1559) 虎丘千顷云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504年作 47×31cm
著录: 1.陶梁  《红豆树馆书画记》,道光年间。
   2. 《文征明年谱》P137,周道振、张月尊着,百家出版社。
    3.  《文征明书画简表》P6,周道振着,人民美术出版社。
说明:方鼎录、陶梁旧藏。

华艺美术世界网

copyright Artworld.cn

刘 珏(1410~1472)
沈 周(1427~1509) 秋溪迭嶂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35×40cm
说明:项元汴、严泽、耿嘉祚旧藏。

copyright Artworld.cn

包括赵之谦,本次西泠拍卖的古代书画作品专场,将着重推出众多素未露面的,有着极佳传承历史的大师之作。明代书画中,数量较多的文征明、董其昌的作品也是公司历史上质量上乘的一次。文征明和董其昌分别是明代中期和晚期书画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正是因为他们地位、影响出众,遭致历来藏家的纷争,以致于赝鼎充市,故而在今天的市场中往往被相对低估。在今天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对于触及这样重要却繁复的画家时,传承有序的来源历史倒不妨成为我们探究画作的辅助武器。从这个角度来说,“书籍自有命运”的含意又添加了一层意思,“命运的沈浮”不仅指像赵之谦《异鱼图》这样真正隐而不现的画作,也指那些始终摆在众人面前,却迟迟期待由我们与藏家一同去挖掘的佳作。

华艺美术世界网

华艺美术世界网

文征明(1470~1559) 草书 西苑诗 纸本 立轴 135×63cm
文征明(1470~1559) 草书 七言诗
纸本 立轴 108×34cm
出版: 《博古斋藏书画集》P12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说明: 上海古籍书店旧藏。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文征明初名壁,大约在四十岁以前都使用“文壁”署款。虽然有些文献中的壁字下部从“玉”,但是实物中,可靠的作品却均从“土”字。今年西泠春拍中一件署名“文壁”的小幅画作被拍出400万的高价,吴湖帆即在边跋中叙述了这点。此次秋拍,着录于《红豆树馆书画记》的《虎丘千倾图》轴,是文氏作于三十九岁(1508年)的水墨山水,不仅署款符合了“壁”字,风格上也清雅特甚,笔触细腻紧促,有师法元代赵孟俯一类的文人意趣。而款书中的小楷使用尖锋硬毫,严谨妥帖,没有晚年那样过分地露出芒颖,正是其早年小楷书风与画风一致的优雅之处。难怪在明代当时,小楷可能是文征明最富盛名的书体。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有三件大字的行草书轴都没有署年款,但是从书风判断,应该是文征明中年以后的潇洒之作。其中两件分别出版于民国年间的《湖社月刊》,以及199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博古斋藏书画选》,另一件《行草西苑诗》则用完美的宣和旧裱衬托出行草的率意。这两方面都是在众多行草书轴的取舍中不可多得的优势。文征明中年以后的书风变化并不大,可能是因为求字的人往往希望可以悬挂,立轴的形式也因此不在少数,但是较为狂放的草书就较为罕见。《行草西苑诗》用笔肚大又粗硬的毛笔书就,时而仿作黄庭坚的笔意,偶尔又融入怀素的结体,整体面貌较最晚年更加爽劲,并且不会过分受布局的牵制,一气呵成。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华艺美术世界网

文征明(1470~1559) 清秋出游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19.5×29.5cm
说明:  1.  道光年间季锡畴、李宗本边跋。
    2.钱镜塘旧藏。陈佩秋审定。
   3.配象牙轴头。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文征明(1470~1559) 虎丘图
设色绢本 镜片 1554年作 26.5×96cm
说明: 毕沅、毕泷旧藏。 copyright Artworld.cn

自从辞官返回苏州以后,文征明便一心一意地致力于书画诗文的创作,这种创作的热情与能力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以致于名声愈大,求画求文者也就愈加使之应接不暇。作于1554年八十四岁的《虎丘图》正是最为典型的注脚。不知名的“友人”索完“虎诗”,却又要请之补画“虎丘图”,可惜“虎诗”已不在,只有这一段虎丘图被装成镜片保存下来。不过,明代吴门人所绘的虎丘图在历来藏家的眼中或许是最为意味深长的题材。虎丘位于苏州城郊外,不仅是文人儒士雅集聚会的场所,也是当时苏州人北上的必经之路。无论是进京赶考,还是新官上任,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将与之在虎丘话别,小舟一旦驶出虎丘,便不复有故乡繁华的景色,前途也从此不可而知。这件尺幅不大的文画却博得乾隆时期的大藏家毕泷、毕涵兄弟的双双喝彩,选择耐人寻味的题材相必也是因素之一。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华艺美术世界网

沈 周(1427~1509) 溪山幽游图
设色绢本 镜片 159×77.5cm www.Artworld.cn

与《虎丘图》作于同年的《辋川别业图》卷是此次最为难得的文征明画作。全卷长约九米之多,摹作唐代王维的名作《辋川别业图》,分二十段首位相接,每段上方录有原本王维的题诗一首。虽然文征明谦虚地署款“摹”,当时他所见的王维原作我们也不可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耄耋之年的文征明仅仅是受着王维诗意的引导,创作完全属于自己成熟风格的画意。与大多数文征明的伪作不同,整卷用极为淡雅的设色,以及极为简洁、老练的笔法画就,看上去松动灵趣,从头到尾既没有过分的渲染,也找不到任何一处浪费的笔墨。同时,构图又极为秩序严谨,每段画意全具诗意而来,段与段之间总有微妙的差异,又得以完美地相连在一起,教人佩服。该卷此番露面得益于一户收藏旧家,家中百年间从不以此示人,拱为珍稀。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copyright Artworld.cn

文征明(1470~1559) 行书  赋花诗
纸本 手卷
1556年作 25.5×408cm
说明: 项元汴、张珩旧藏。

华艺美术世界网

项元汴小文征明五十五岁,在文征明八十岁左右,项元汴的收藏声誉逐渐崛起。因此,在文征明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项家与文家、以及文氏子弟的往来日趋频繁。文征明、文彭父子曾经帮助项元汴掌眼古画,对他的收藏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项元汴则开始收藏文征明的藏品,以及文氏圈子中的画作,项本人可能还是文征明的弟子。《行书 赋花诗卷》正是项元汴收藏的文征明书迹之一。全卷为水仙、玉兰、百合、腊梅、海棠等花卉咏诗十六首,正书于两家颇有交往的年份之间。众所周知,项元汴对喜爱的作品往往钤印数方乃至数十方。此作首尾相加计达七方之多,与之同时代而享此殊荣的作品恐怕不多。除了项氏藏印,此作还在近代被另一位伟大的鉴赏家张珩所珍视。 华艺美术世界网

华艺美术世界网

文征明(1470~1559) 行书 游元墓洞庭诗
纸本 册页(二十八页选十六页) 1558年作 23×12cm×28
说明: 明代魏广衡、清代包虎臣、近代戚叔玉旧藏,高铨题签。 中国星翁艺苑

文征明在去世以前的最晚岁里,尚且笔耕不辍。《行书 游元墓洞庭诗册》书于生命的最后一年间,并谦虚地自署道:“漫书旧作计一十三首,老人久病,书毕而意已倦,非复少壮时也,观者每哂其不工”。细观原作,所用墨色极重,用笔则较平常更无顾忌,提按之处无所遮拦,每行书至末端也不如年轻时候那样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经营分配,显得老辣纵横。虽然因为年登大耄,闲窗日课时有率尔之笔,但是绝无衰飒的痕迹。此作不仅从明代起便有传承纪录,清代嘉庆时曾为包虎臣藏品,近代以后归戚叔玉所有,原作还难能可贵地配有清代以前的旧裱。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copyright Artworld.cn

唐 寅(1470~1523) 临流试琴图 水墨纸本 立轴 50×27cm 
著录:1.庞莱臣《虚斋名画录》卷八,民国年间。
    2.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唐寅》,P189,吉林美术出版社。
说明: 庞元济旧藏。

www.Artworld.cn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祝允明(1460~1526) 陈 楫 草书 前赤壁赋 赤壁夜游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511年作 画:30×116cm  书法:30×280cm
说明: 章保世旧藏并题签。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当文征明牙牙学语的时候,吴门的另一位大师祝允明早已是寒窗中的学子。祝允明是明代中期唯一能够与文征明声誉抗衡的书家,甚至在徐渭、王世贞、莫是龙、汪砢玉诸人的笔下,祝的书法是当之无愧的“国朝第一”。因此,要等祝枝山在1527年去世以后,文征明的书艺才趋渐成熟,从而独享大名。可能由于祝允明的相对早逝,以及处世态度上的肆意性情,所留传的书迹要明显少于文征明,如果细心的收藏家想要搜罗特殊的书体或者书风,则难上加难。《草书 前赤壁赋》即是祝允明学作二王书体的少见之作,我们都熟悉,吴门书家的功绩之一便是在广泛学取古人书迹的同时,复兴宋人的书风。沈周、文征明常常取用黄庭坚的结体作书,祝允明则完全融汇黄庭坚的影响,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行草书风。然而不仅仅局限于黄庭坚,早年的祝允明受到外祖徐有贞的影响,对晋唐各体自然都有所熟悉,文彭甚至说他“无所不学,无所不精”。《行草 前赤壁赋》正是其在书风成熟以后,追溯王羲之、王献之风格的尝试。此作书于一种当时典型的带有云母与块金的熟宣之上,点划从容松动,结体古典而若有节奏,好像是从规矩的法度中参透出豪纵奔逸的气息。同样书于正德年间,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岳阳楼记卷》即是取用同种面目书就,有趣的是,文征明在《停云馆帖》中不断盛赞的祝书《古诗十九首》,也与这种追溯二王的面目颇为相似。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2011西泠秋拍:中国古代书画拍品综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