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艺术精神”从来不该是空泛概念

时间:2011-03-30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佚名    人浏览
“艺术精神”从来不该是空泛概念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1989年12月中国美术报最后一期停刊。由于政治空气的紧张,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直到今天,艺术本体论——或者叫艺术的形而上学研究——仍然是不少批评家的工作主题,他们坚信人的精神性是如此地重要,否则艺术,更不用说人的价值将无从谈起。的确,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有了机会去重新理解人的思想、人性以及人的价值,他们将之前“文革”在思想上的专制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个在“文革”期间惯用的词汇。上世纪80年代被概括为“思想解放”的年代,思想、观念是如此的重要,没有对西方思想著作的大量阅读,没有重新去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自然没有后面三十年的创造。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人大致同意这个道理,他们对上世纪70、80、90年代之间的差异有体验性的比较,即便对于那些出生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人来说,如果他们是历史的研究者,或者艺术史家,也能够将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情形与之前的27年(1949-1978)进行比较,看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www.Artworld.cn

不过直到1989年,中国的精神生活也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这个时候,商品经济已经明显改变了中国社会与日常生活,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复杂的躁动,1988年,社会危机的各种信息通过媒体暴露出来,其中,一个跟社会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流动现象有关联的艺术现象是“盲流艺术家”的出现。在1990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在地处北京圆明园的农村看到很多诗人和艺术家的聚集,他们显然没有在国家或者集体机构中任职——这是之前从大学毕业之后的年轻人的基本去向,他们已经在这里开始了自由的生活。对中国社会有常识的人应该知道: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绝对地位开始被经济发展所替代,之后,商品经济成为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动力。处在刚刚从“文革”噩梦中逃离出来的人们普遍同意党的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们不仅被告知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且,每天生活的窘迫已经让他们感到没有能力“继续革命”了。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是一次现代主义的最后狂欢,但是,当时主持展览的批评家高名潞等人在寻求展览资金的问题上遭遇了巨大的困难,以致他差一点因失败而去当“冰雕”——他自己的承诺。那时,一个个体户给了五万元,让几乎所有的现代艺术家欣喜若狂,展览得以正常举行、作品得以展示,当然,艺术家们和批评家们的精神获得了一次拯救。

www.Artworld.cn

之后的情形是凄凉的,一些艺术家和批评家不再看好中国的现实,他们想尽办法离开祖国,到西方国家去寻求个人或者艺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他们觉得他们的精神可以在异国获得拯救,至于他们的精神究竟获得了怎样的拯救当然是后话了。

中国星翁艺苑

 

中国深圳,马克 吕布摄于1993年。深圳由边陲小镇变成现代化都市的过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华艺美术世界网

留在国内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当然占绝大多数,他们没有条件离开自己的祖国,或者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也仍然愿意留下来,试图用意志力和丝丝希望来支撑自己的艺术与精神。我们相信:从1989年6月到1992年10月两年多的时间里,在中国境内获得举办的属于现代主义的展览微乎其微,那些散落在不同城市里的艺术家究竟在这个期间有什么成果,我们今天也难以看到,除了少数在北京的艺术家有幸运接触到国外使馆的西方人,他们或者可以在使馆人员安排的私人空间里举办小型展览,而大多数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的未来都是处在迷雾之中。艺术家的艺术信念当然存在,可是,那些隐藏在灵魂深处的信念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即便我们相信感觉的能力,也难以判断出艺术精神的力量。

copyright 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艺术精神”从来不该是空泛概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