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芜湖市采取分类指导、分头改革,构建起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行政管理体系,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文化产业之路。 copyright Artworld.cn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芜湖文化潜能充分释放,软实力不断提升,艺术剧院从“零”资产发展到千万资产,方特公园3年来接待游客逾600万人次,目前在建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105亿元。5年来,芜湖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占生产总值比重已达3.5%,到2015年增加值有望突破700亿元。 copyright Artworld.cn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突破 华艺美术世界网 和着悠扬的音乐,在现场导演的指挥下,演员们踩着多姿多彩的舞步,时而优雅、时而激越,这是演员们在排练新编歌舞《春光万里》,演员们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舞姿都那么认真、投入而有深情。4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舞蹈的排练现场,亲身感受了演职人员的创作。 华艺美术世界网 这里的演员除了外出演出,就是在公司排练。该公司艺术团团长赵茹说,如今芜湖市文化团体的演职人员忙碌起来了,而在两三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星翁艺苑 这一切,缘于芜湖市大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展文化产业结出的硕果。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院团改革离不开文化行政职能转变的保障。2005年以来,芜湖市在全省率先撤并市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版权)局,组建成立市文化委员会,从系统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社会管理为主。并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全市文化、广电、新闻领域实施综合执法。 华艺美术世界网 同时,芜湖市对文化体制改革采取分类指导、分头改革,将全市宣传文化单位分为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产业化类三种类型,明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重点在于精简机构,提升效能;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市广电台等公益类事业单位重点在于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市艺术院团、印刷厂等产业化类文化单位重点是转企改制、面向市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改的早、改的彻底、改的有效益。”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表示,通过行政管理职能的整合归并,实现从“小文化”发展到“大文化”,完成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只有在管理体制上改革,才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改革力促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copyright Artworld.cn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当时,受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多年没有进新人,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全靠财政拨款,财力不足致使硬件不达标,无力投入文化生产,这种体制造成的恶性循环,显然无法调动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copyright Artworld.cn
谈及当初剧团的改革,38岁的黄梅戏演员瞿凌云深有感触,“改革前我一年就2场戏,每个月拿700多元的死工资,其他时间我做过饭店、开过出租车,从来不去想如何创造作品,专业基本上荒废了。但我当初是反对改革的,事业编制毕竟是铁饭碗,退休后有保障。”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与瞿凌云有相同想法的剧团职工还有很多,为打消他们的疑虑,政府制订了“财政投入不减,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的政策,只是由财政拨款变成了采购节目。同时,对在岗在编人员,通过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办法,解决与事业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差。 中国星翁艺苑 在征得全体职工的同意下,2006年,芜湖市将原事业单位市歌舞团、越剧团、黄梅戏剧团、庐剧团、剧目创作室、演艺中心等6家单位整合后转企改制,成立芜湖市艺术剧院。通过2008年8月的身份置换,事业编制核销,随后成立了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copyright Artworld.cn 改革后的公司积极进行艺术生产创作,不断开拓市场,并实行全员营销。“剧院成为市场主体,演员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国家二级越剧演员马迪花说,现在演员不仅要演好节目,还要想着作品如何与市场对接,如何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艺术创作的激情也被点燃了。 copyright 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