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式收藏

时间:2011-07-12 来源:中国文博网 作者:佚名    人浏览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式收藏

编者案:本文原作者Souren Melikian是美籍艺术市场评论人,初看本文觉得作者的观点多少有点偏激。但仔细读来,却也比较真实的反应了很大一部分西方人眼中,中国新买家的“收藏”行为。而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作者或许略有夸张,所反映的确是客观存在。2011年大陆春拍已进尾声,这个市场可谓是炙手可热。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下的时候,此文还是多有可借鉴之处的。 www.Artworld.cn

本文的大环境是基于美国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所以文中提到的很多问题,现象并不具有全球性。特殊之处,编者会有注解。另外,就艺术品的艺术而言,个人审美多有差异,中西方审美也多有不同,此文仅反映了作者或者是美国普遍的审美。读者读时,可择而取之。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www.Artworld.cn

中国艺术品市场飞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引发了诸多问题。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政府会出台新的政策去鼓励艺术品回流么?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从今年3月纽约佳士得和苏富比亚洲艺术周的拍卖可以看出,中国艺术品不论是古代青铜器还是民国瓷器,价位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没有数以万计的“顽固的”“不肯放手”的中国藏家的推动,这样的涨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样的印象也给人感觉一丝危险。 华艺美术世界网

专家们一致觉得今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推出了戴润斋先生专场,以此意味着这个市场进入了下一个新的阶段(这里作者应该是针对美国的亚洲艺术品市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戴润斋先生来自上海,是为极具天赋的艺术商人,也是中国艺术贸易史上一个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经卖过很多艺术品给布伦.戴奇 (Avery Brundage)先生和赛可乐博士(Arthur Sackler),这批藏品也因此奠定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赛可乐美术馆的基础。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如果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出发,一位艺术商人远离家乡,并将数以万计的中国艺术品销往西方国家,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失去重要的艺术品的‘愤怒’也已经跨越了亚洲,而被感知了。这些长期流落西方或者日本的艺术品,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身世遭遇到了拍场上转化成了部分中国买家今天的热情。 copyright Artworld.cn

青铜器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捧的对象,在二战期间,西方学者也对青铜器有了极大的兴趣,这也自然使得大量青铜器流失海外。但是中国的鉴赏家们/学者一直不赞成青铜器的收藏,因为青铜器的收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盗墓等行为发生。但是这种态度近几年在台湾,香港率先有所变化,大陆的买家也跟随着这个潮流。越是流散在西方的文物,越是激起中国藏家将其‘赎’回国的愿望。 www.Artworld.cn

第一个让人吃惊的案例就是一件公元前12世纪的商代青铜器(鼎),在苏富比上拍的,从4万-6万美元的估价,被中国藏家一路抬至27.85万美元。另外一件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品相也并不是很好,估价在2万-3万美元,却最终以17.05万美元成交。这样的故事被重复了太多次了。中国的买家像‘信徒’式的在收集文物而非收藏了。 华艺美术世界网

“疯狂的购买”并不局限于古代青铜器。一件估价在1万-1.5万的黄色玻璃器皿终以15.85万成交。一个“乾隆”的款识,就意味着它出身宫廷。但是拍卖行在开始时却没有意识到中国藏家对于“一切宫廷之物”的迷恋。这种迷恋或许是出自个人身价的追寻(拥有皇家的东西也能显示自己的高身价),也许来自爱国主义。 中国星翁艺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式收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