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瓷器Vs中国瓷器: www.Artworld.cn 质地较松而重量较轻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中国的工艺美术在西方世界的审美层面和日常生活中曾掀起巨大的波澜,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式瓷器、漆器、金银器等的流行,从法国兴起,盛行于欧洲各国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可能会难以出现。此言虽然有些夸张,但中国工艺品中蕴含的美学意味,启发、影响到西方的艺术界和社交界的趣味,则是毫无疑问。例如,虽然18世纪初经德国迈森等地瓷工的努力,欧洲人终于烧制出属于自己的硬质瓷器,但很多生产者仍从中国大量订购素胎,然后自行描绘烧制而为成品。展览中一件彩绘描金圆盘就是这类作品。它采用清代中期的中国产瓷胎,以欧洲的写实风格绘制城市风光和人物活动的场景。 中国星翁艺苑 中国出口的瓷胎很多时候都经过欧洲匠人的再加工,镶嵌上繁复华丽的金属外饰,装上底座或顶钮,兼具了中西艺术的美感。展览中的“仿宋哥窑包铜装饰盖瓶”就是代表――开片细密的白瓷瓶肩部被安装了纽纹式黄铜嵌边,加以层层盘绕的圆形握柄,雕花底座和花苞形顶钮相互呼应。两种气质、风格完全不同的材料,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鉴藏家梁先生指出,欧洲瓷器与中国瓷器相比,相对质地较松而重量较轻。因此长久之后,其“沁色”程度会较中国瓷器为突出。而日本瓷器则系由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良和革新,追求东方式的自然、精巧和禅味。这类作品包括展览中的两件明治维新时期彩绘描金人物瓶,以及一件墨彩描金人物纹菱口盘。虽然从中国藏家的眼光看,日本瓷器仍然未臻中古瓷器上品之境,往往“太繁琐”,但其自有的发展路向,也可为中国陶瓷艺术之鉴。 copyright Artworld.cn 金银器和玻璃器: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财富和透明的艺术 www.Artworld.cn 杨飞武表示,玻璃器和金银器也是欧洲工艺美术的代表。玻璃在欧洲出现很早,但也几经波折。公元1世纪时罗马已经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技术都发展起来。但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东方的玻璃艺术再度西渐,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16世纪以后,威尼斯玻璃匠人开始移民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 中国星翁艺苑 专家介绍,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被称为“森林玻璃”,其代表作“莱茵玻璃酒杯”器型沿用至今。17世纪,法国使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人则通过发明铅玻璃以及熔化技术的革新发展了玻璃的生产,加上瑞士人狄南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此次展览中一批近代玻璃制品颜色丰富、造型飘逸。 copyright Artworld.cn 欧洲自古以来就视金银器为炫耀财富、彰显品位的陈设品和日用品。历代欧洲的王公贵族都以有能力支配最有才能的手艺人为荣,并为获取他们的手艺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金银匠们则施展出所有的艺术才华,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最时尚的艺术风格来设计制造金银器,使金银器成为超出自身材质价值的豪华艺术品。许多著名艺术家,如意大利的韦罗基奥、吉贝尔蒂、波提切利、布鲁内莱斯基和切利尼,德国的丢勒、阿尔特多费尔、小霍尔拜因都同时是高水平的金银匠。到了十八九世纪,欧洲金银器制造达到了最高峰。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中国工艺品蕴含的美学启发西方艺术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