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2005年初,听说凤阳兴建明中都遗址公园,投资达数千万元,很是高兴。这意味着这段残缺而珍贵的城墙终于可以得到妥善的维修和展示。但是不久,传来一个坏消息:刚建成的午门左右两阙的墙体先后坍塌。在当地政府网站的论坛里,出现了《凤阳人哭古城》、《坍塌的城墙》等大量文字和图片。当我再次前往考察时,记忆中的午门已经面目全非:新烧制的城砖和煞白的灰浆,构成一幅十分扎眼的黑白木刻画,600年的厚重苍凉感全部消失;新建而坍塌的两阙墙体,似乎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诉说着古城墙对修城人的愤懑……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把古城墙视为简单的一堵墙,就会肆意拆除侵占它,随意复建改建它,任意将它修旧如新。要知道,我们所拆掉或翻新的绝不是一堵墙,而是在切断或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中国星翁艺苑
文化遗产不能成为商家的幌子,古城墙需要“善待”,不是“开发”—— www.Artworld.cn
敬畏之心是护城之道 华艺美术世界网 今年,从网上获知,一个名为“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正在进行。这是件好事,因为要拆除2004至2007年新建的城墙墙体等,从而对明中都文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但是,项目标题中的“开发”一词实在让人不舒服。这些年,在全国许多地方的文化旅游中,人们明明是在利用老祖宗的遗产,却堂而皇之、大言不惭地冠以“开发”之名——这种现象暴露出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用词不当。 copyright Artworld.cn 面对文化遗产,自称“开发”并成为时尚,实在可笑。何谓“开发”?开发,是以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的劳动,达到利用的目的,如开发荒山、开发水利等。对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后人只可善待,没资格说“开发”!如果一味地强调“开发”,其结果必然是商业利益高于一切,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是商家的幌子;这样的保护,只能是店家对其“招牌”的保护,而不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星翁艺苑
从2005年到2010年,短短5年南京复建和新建了8座城门。让人无奈的是,在标营门、仪凤门、武定门的建设初期,相关文物部门曾根据省市人大通过的《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向建设者下发了停工通知书,可是“喝”不住建设——“权”大于“法”,一座座新的“古”城门还是建起来了。当然,从南京城墙的历史上看,增开城门也不乏成功的范例,如民国时期建造的挹江门、中山门等,不能说是对明城墙的破坏。但是,古城墙毕竟是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任何新建、复建的城门或通道,都应该建立在合法与科学的基础之上。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当现代文明呼唤着实现重建“文化城市”的构想;当古代文明不再成为现代社会中的“累赘”而被视为“国宝”,也许我们就会明白古城墙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今天如何学会与古城墙为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