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资讯 > 综合信息 >

今天如何学会与古城墙为邻

时间:2011-08-0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人浏览
今天如何学会与古城墙为邻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没有受到保护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古城墙,还是藏于田野之间的古刹名塔,都难以显现其价值,都不能真正走进今人的生活—— www.Artworld.cn

还记得那年冬天,我和几位文物界专家前往安徽凤阳考察明中都城。雪后的凤阳古城显得有些冷清,踏着凌乱的城砖和高低不平的夯土,我们爬上残缺的午门,寒风中仍可感受到昔日废都的皇家气息。就在我拿起相机对准午门调焦时,发现从城门洞里晃出一个人来:一位农妇挑着一担沉甸甸的沾有残雪的大白菜,颤颤悠悠从中走过。600年前至尊至贵的都城午门,对今人来说只是一道农家的院墙,任凭雨打风吹的剥落与坍塌。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6000年的历史,30年的转型—— copyright Artworld.cn

筑墙艰难毁墙易 中国星翁艺苑

历史上,中国是筑城大国,也是毁城大国。曾经,数以千计的古城墙星罗棋布,在历史的尘埃中回响着当年的铁马金戈;曾经,拆城风潮遍及全国,工地上劳动竞赛的欢声笑语,成了老人们记忆深处的难言痛楚。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转折,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墙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转身:重修,不再为了军事防御,而为了彰显城市文化。全国各地似乎一夜间掀起修城热潮,持续至今。无论城墙完整与否,甚至一些曾经历大规模拆除的城市,也利用部分残段修城墙,将其作为城市的历史标志物,还有一些城市立法对古城墙加以保护。南京、平遥、西安、北京……大多数修城举措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一片片以城墙为背景的公共绿地,成了市民的娱乐休闲场所。可以说,这是中国城墙文化转型后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文化遗产为大众所接受、所享用的生动例子。 华艺美术世界网

然而,全国各地虽有修城热潮,但古城墙保护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犹记得南京明城墙的拆除——1997年冬,南京太平门段的地块被“拿下”,明城墙被拆掉,而后在古城墙遗址上修建了“金陵御花园”、“金陵御庭院”等高档楼盘。而文物部门的职工只能拍照、测量遗址数据、撰写遗址碑,毫无抗争招架之力;2005年夏季,临汾古城墙遭到某企业破坏,文物部门多次要求其停止,甚至手挽手形成捍卫文物的人墙,但古城墙还是被拆除了;2010年4月,云南大理为扩建公路,将唐代南诏国龙首关城墙挖出一个大缺口,被媒体称为“古城墙挡住忽必烈,却挡不住拆迁”,而仅剩的几段城墙也摇摇欲坠……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中国城墙虽然有6000年历史,但是真正的文化转型不过30年——提高全社会,尤其城市建设决策者对古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迫在眉睫!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它们被肆意拆落时,城市的历史文脉随着被切断——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古城墙不仅是一堵墙 华艺美术世界网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既有“城”,也有“市”。如今,这样的城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凤毛麟角了。仅存的如中国平遥和西安、德国奎德林堡、意大利卢卡……德国汉学家凯瑟琳女士曾问我:为什么从城市中单拿出城墙来做研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对此问的回答会丰富人们对城墙的认识。 copyright Artworld.cn

泱泱中华文明数千年,除了住房,中国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城墙。未来,人们不会再度兴建这种建筑,而中国历史上的古城墙又仅留不到1/10!对现存的古城墙,亟须开展全方位的保护和研究。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地出现在正史、方志、野史、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为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建筑学、方志学等多门学科所研究——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它蕴涵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基础。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的中国城墙,当心存好奇和敬畏!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Ivan S)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今天如何学会与古城墙为邻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