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美术网
傅抱石|雨花台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中国画|58cm×78cm|1956|中国美术馆藏 copyright Artworld.cn www.Artworld.cn 南京雨花台,俗称“石子冈”。相传南朝梁代云光法师在山顶筑台讲《法华经》,一时落花如雨,遂有“雨花台”之名。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1950年,党和政府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这幅画描绘的是195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冒雨前往雨花台祭奠先烈的情形,是现代中国画大家傅抱石在20世纪50年代与时俱进、探索改革创新中国画的力作。画面取景于登临雨花台的一处道路交汇的山坳,阴雨连绵之中,草木含悲。斜风细雨之中,人们缓缓前行,蜿蜒山路上散布着各色雨伞,给情绪低沉的画面带来一丝光亮。远处山顶上迎风飘扬的红旗,象征着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前进的方向。傅抱石以散锋用笔,产生笔墨皴法的浓淡虚实变化,在尺幅之间呈现出恢弘气象和深沉情怀。(撰文:杨应时)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www.Artworld.cn copyright Artworld.cn
晁楣|第一道脚印 copyright Artworld.cn 版画|36.2cm×30.2cm|1960|中国美术馆藏 www.Artworld.cn
copyright Artworld.cn 晁楣的版画是“北大荒画派”的一面旗帜。他1931年生于山东省菏泽市,自幼学习书法和传统绘画,1949年南京解放后参加人民解放军,考入刘伯承将军任校长的二野军政大学文工团美术队。1958年,他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投入北大荒的怀抱。这一年,几十万转业官兵进入北国边陲,唤醒了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他们在冰封雪地上安营扎寨,向荒原索粮,几年内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正是这样的英雄壮举激发了晁楣的创作热情。1960年,其创作的《第一道脚印》记录了这些军官征服荒原的第一步。在凛冽寒风中,踏察队员们迈着坚实的步伐行进,队员回首点烟的瞬间动作传达出了这些英雄们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作品显示出画家善于通过版画创作感受生活、捕捉形象的深厚功力。(撰文:高晴) 华艺美术网
华艺美术网
华艺美术网
华艺美术网 吴作人|三门峡工地 华艺美术网 油画|117cm×150cm|1956|中国美术馆藏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中国星翁艺苑 《三门峡工地》是一幅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油画作品。20世纪50年代的黄河三门峡系列作品,是吴作人先生主题性风景写生的“高光阶段”。为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中国人民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吴作人先生于1955年和1959年两次深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当他面对眼前矗立于天地之间的峡江壮景时,内心顿时充满诗情画意,不仅写下了3幅三门峡颂歌——《凶险的三门峡》《人定胜天》和《三门峡市》,还计划创作相应的3幅油画作品。《三门峡工地》便是对应的第一幅颂歌。该幅作品以宽广的天地、陡峭的山崖以及奔腾汹涌的黄河呈现了三门峡风景的雄浑壮阔。而俯视的角度、简洁肯定的用笔和沉稳的色调则赋予作品人定胜天的浪漫主义情怀。《三门峡工地》是吴作人先生将绘画技巧、思想情感、艺术修养融于一体的经典之作。(撰文:李浩然) 华艺美术网
copyright Artworld.cn
中国星翁艺苑
陈之佛|鸣喜图 华艺美术网 中国画|167cm×93.6cm|1959|中国美术馆藏 华艺美术网 华艺美术网 《鸣喜图》是陈之佛先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作。画家发挥了精湛的技艺,采用传统的竖式构图 ,疏密有致的梅花穿插于整幅画面,10只神态有别、姿态各异的喜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 ,前景配有坡石和月季花 ,作品呈清新、活泼、繁荣之貌。此作采用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中常用的谐音和象征手法,借鹊之“喜”来表达画家之喜、人民之喜、国家之喜,并“鸣”之、“唱”之。祥和的气息透过生动活泼的情态尽现于画幅之中,象征着伟大的祖国吉祥美好。陈之佛先生早年留学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后又在中国推广和传授实用美术数十载,其画继承了中国工笔画传统,并参以写生技法,追求画面构成与色彩境界的最佳效果和出其不意的画面意蕴。(撰文:沈军)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网
华艺美术网 中国星翁艺苑
中国星翁艺苑
赵志田|大庆工人无冬天 中国星翁艺苑 中国画|142cm×202.5cm|1973|中国美术馆藏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网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这是一件文艺工作者扎根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经典作品。画面中大雪纷飞,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们不顾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顶风冒雪,抱着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与恶劣的天气进行顽强斗争。画家赵志田在构图时,将左边铁人王进喜固定住钻井台,站位略高,以突出其为主要人物;右边的工人展开双臂,用力旋转操作钻井机器;旁边的工友则全神贯注地盯着中间正在工作的人物。画面采用横向式构图,高耸的标语、设备、钻井和忙碌的工人错落有致,富有秩序感。画家用质朴的艺术语言,使笔墨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于主题表现,反映了一种彰显中国气派、弘扬中国精神并与大众审美趣味相契合的创作模式,成为“笔墨当随时代”这一永恒美学命题的生动注解。(撰文:沈军) www.Artworld.cn copyright Artworld.cn
(责任编辑:Ivan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