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珍藏天地 > 中国绘画 >

中国绘画 骑马篇(2)

时间:2008-08-25 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人浏览
五牛图 韩混 长卷纸本设色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韩混(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两江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封晋国公,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工书画,书学张旭,画学陆探微。擅画田家风俗,尤以画牛马最佳。《五牛图》为其传世名画。 此图一牛居中为正面,透视精确,其余四头侧面,形态不一。或俯首吃草,或昂首前行,或回顾舐舌,神态各异,造型准确,形象



五牛图 韩混 长卷纸本设色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韩混(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两江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封晋国公,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工书画,书学张旭,画学陆探微。擅画田家风俗,尤以画牛马最佳。《五牛图》为其传世名画。 此图一牛居中为正面,透视精确,其余四头侧面,形态不一。或俯首吃草,或昂首前行,或回顾舐舌,神态各异,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该图为白麻纸本,是流传唐画中仅见。用笔粗简而富有变化,敷色轻淡而稳重,十分恰当地表现了牛的筋骨和皮毛质感。后人称之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卷上无作者名款,本幅及后纸有赵孟烦、孙克表、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华艺美术世界网



游骑图 佚名 卷绢本设色 纵22.7厘米 横9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贵族子弟骑马去打球游玩的情景。画中共七人,其中五人骑马,二人步行。他们或挟弹弓,或背弹丸,或持打马球的 球杖联骑出游,反映了当时仕宦人家的生活风尚。打马球,又称“击球”,唐代十分流行。北宋司马光《资治通签》记载:“上(中宗)好击球,由此通俗相尚。”此图是马球运动的形象史料。作者以简练有力的线条,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和马匹的形态,劲健而富有韵味。



双骑图 韦偃 册页绢本没色 纵3l堙米 横44.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韦偃,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居成都(今属四川)。銮子。擅山水、人物。张彦远论其画谓:“点簇鞍马人物,山水烟云,千变万态,山以墨斡,水以手擦,曲尽其妙,宛然如真。”传世作品有《百马图》,李公麟临本。此图表现两位骑手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的情景。据说为韦偃惟一传世真迹。画中构图、造型、用笔显示了作者的非凡才能和独特风格。

copyright Artworld.cn



骑马人物图 佚名 纸本水墨没色 纵13厘米 横20厘米 (法)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藏

图中画二位骑马人,前面一位穿黑红二色长袍,袍有斗蓬,戴冠,马鬃用笔染为红色。后面一位双手持杖,着圆领长衫,戴冠。前者为主人,后者为仆人,马后有树和花。此图造型准确,用笔自然流畅,似中原北方唐墓壁画风格,应为盛唐之作。该图原出自莫高窟藏经洞,二十世纪初为法国人伯希和掠走。



侍马图 佚名 屏风绢本设色 纵53.7厘米 横23.6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1972年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出土木框紫绫边牧马屏风共八扇,每扇绘一鞍马和一侍马人,再现了不同毛色和动态的西域骏马形象。侍马人执鞭牵马,或恭候主人乘骑,或漫步草丛林间。画面造型生动,用线刚劲柔韧,设色浓重并加晕染,充分地表现出骏马骠肥肌健、骨力追风且温顺驯良的特征。盛唐时期鞍马题材的绘画甚为流行,但流传至今者罕见,故此画弥足珍贵。此选其中较为完整的一幅。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双童图(残片) 佚名 屏绢本设色 纵58.8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中两个在草地上追逐嬉戏的儿童,均袒露上身,穿背带晕裥长裤,红靴。左边童子右手高举,似正放掉已获的飞虫,左手抱一拂葆狗;右边童子则凝眉注目,似有发现并召唤同伴注意,神情急切不安。地面上岩石小草用线条勾画,敷染青绿、赭石。此画作者除了用笔的粗细、刚柔和单纯明丽的色彩来表现对象的情态,还加以渲染,以突出质感。



马球图(部分) 佚名 壁画 纵180厘米 横155厘米 陕西唐李贤墓

《马球图》画在李贤墓墓道西壁,有二十多个骑马人物,场面十分宏大壮观。这里只选其中一人一骑,可以看到画面线条精炼,寥寥几笔便勾出夸张的人物动态以及马矫健飞奔的体态。马球一名波罗球,是古代一种体育运动,经唐太宗提倡,在贵族中广泛流传,在宫廷中相习成风。这是我国打马球最早的形象纪录,比传世唐人《打马球图》更为具体而生动。

中国星翁艺苑


出行图(部分)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山西太原王郭村娄散墓

此壁画出土于山西太原王郭村娄敏墓。墓主娄壑叙,鲜卑人,北齐时官至大将军、太傅,谥恭武王,为北齐显贵。墓中绘于墓道东西两壁中层的出行图,是全墓壁画的精髓。图中描绘了各币人物和鞍马坐骑,场面宏大。画面构图紧凑,节奏明快,笔迹雄健,技巧娴熟,代表了北齐的绘画水平。壁画中的人物脸呈鹅召形,眉扬眼吊(丹凤眼),很有特色。人、马真实生动,动静结合既衬托出人物的威严,又增加了画面的变化与动势。



牧牛图 佚名 壁画 纵60厘米 横33厘米 (德)柏林印度美术馆藏

此图来自新疆克孜尔第77窟,系说法图壁画的局部。此图中尚残留佛陀的膝部。右下方一角可见溪流,其上为一棕一白两头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为画面中心人物兰达,他扶着多瘿的老树棍,侧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状。线条凝重,人物表情刻画生动、准确。

www.Artworld.cn



调马图 赵山品 卷绢本设色 纵29.5厘米 横49.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非常生动的作品。画面描绘一马夫牵马漫步。他头戴卷檐帽,身穿窄袖胡服,高鼻深目、满腮胡须,显然是位西域骑者。马取斜侧面,白地墨花、雄健强壮,大有跃跃欲行之状。全画以淡墨勾线,简劲古朴,微有波磔,马体的色墨渲染,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肌肉的起伏,看上去肥健而有体积感。



卓歇图 胡壤 长卷绢本设色 纵33厘米 横25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胡壤,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公元十世纪,契丹族画家,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画史说他擅画人物、鞍马,尤长于描绘契丹部落的游牧生活。此图描写的是契丹族的生活场景。“卓歇”为立帐休息的意思。此画刻画契丹可汗出猎歇息饮宴的情状。可汗着契丹服,他的妻子阏氏着汉装,均盘坐于地毯之上。男女侍从分列两侧,前面还有跪地进酒者、舞蹈者、献花者等。另有许多骑士或立或坐,等待着支起帐篷,马上的猎物也还未曾卸下。这一幅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场景的风俗画,很富于地方色彩和情趣。笔法古劲、精密,色彩沉着,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copyright Artworld.cn

东丹王出行图 李赞华 卷绢本设色 纵27.8厘米 横125.1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辽东丹王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中原,其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李赞华所画的一件精品。人物形象似胡人,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亦各有不同;马匹矫健、丰肥;东丹王神情忧郁,若有所思,正合其弃辽投唐后的处境。人马描绘技法绝佳,构图亦极精妙。卷末有无名氏题“世传东丹王是也”,书风近宋高宗赵构。李赞华(898—936),契丹人,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长子,封东丹王,投后唐明宗,赐姓名李赞华(原契丹名为耶律倍),后被明宗养子遣人杀害。通阴阳,知音律,工辽、汉文章,擅画契丹人物。



射骑图 李赞华 卷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49.5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画中武夫腰弓持箭,立于马前,正在校正箭杆,似在做出猎前的准备。人马刻画最见功夫,活灵活现,血肉俱足。笔法细腻,设色清雅,实为佳品。



二祖调心图 石恪 卷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 横129厘米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幼无羁束,长有声名,虽博综儒学,志惟好画。初事张南本学画,后笔墨放逸,不专规矩。在蜀地余圣寿寺、龙兴观等作宗教壁画。宋灭后蜀(965),石恪至都城开封,奉旨绘相国寺壁画,后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二祖调心图》传为他所写。 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奉干伏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前者突出一个“静”字,后者突出一个“酣”字。在画法上,简化了笔法,发挥水墨效果,体现了画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风格。以强劲飞动和毫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笔意纵逸苍劲,开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对南宋梁楷及以后减笔人物画家颇有影响。此图经倭国学者论证为宋末元初摹本。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中国绘画 骑马篇(2)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