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珍藏天地 > 中国绘画 >

蒋嵩《携琴游山》

时间:2007-01-24 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人浏览
画风雄壮浑厚、劲拔率真的浙派,在明代画坛上曾名震一时。浙派承袭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画风,一改宋画清丽细润之面貌,并把贵族艺术引入到民间,变精严为放逸,
画风雄壮浑厚、劲拔率真的浙派,在明代画坛上曾名震一时。浙派承袭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画风,一改宋画清丽细润之面貌,并把贵族艺术引入到民间,变精严为放逸,提倡古硬峻峭,笔墨劲锐洒脱。尤其是浙派后期的画家,如张路、蒋嵩、夏芷、张复阳等人的作品更趋粗放草率、豪迈不羁。 蒋嵩的这幅《携琴游山》图(图为局部),正是充分体现浙派后期绘画特色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为绢本,设色,纵148.5厘米,横89.5厘米,现藏英国大英博物馆。纵观此画,可谓是风动中见宁静,刚健中见深秀。作品中的山石嶙峋瘦硬,古木随风摇曳,尤其是那或直或斜、多姿多态的树干,有的高昂着身姿,挺拔向上;有的则顽强地扎根于石崖之间,虽然几经风雨磨难,却仍然坚强挺立着,一副傲然不屈的架势,似乎在随时准备着经受突如其来的考验。画面的右侧有一座板桥,桥上有一老者,身穿长袍,头绾高髻,看上去像是一位文士。一个携琴的童侍紧跟其后。老者拄着杖,身体颤微微的,仿佛艰难缓慢地行走着。此时此刻,他也许在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生活的沉重与凄凉。画家将人物的此情此景与自然旷野中的高峰迭起、烟雾渺茫、空寂开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又流露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情怀。 这种意境正是作者的心境。《无声诗史》中说蒋嵩“金陵江山环叠,嵩室居其间,既钟其秀,复醇饮其丘壑之雅,落笔时遂臻化境,非三松之似山水,而山水之似三松也。”好一个“山水之似三松”,此画便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画中树、画中人和画中石,正是作者本人(其号“三松”)的自画像。看那硬峭的山石和曲而不屈的树木,不正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强的性格吗?那宁静中兼有几丝悲切的气氛也许正是作者内心无法倾吐的苦闷呢,至于那位孤独寂寞、步履蹒跚的老者或许就是作者自己吧。 此画构图疏朗、奇巧,画面简括,层次分明,虚实有度,可上漱“马夏”余韵。用笔粗狂豪放,用墨苍劲淋漓,线条简练,可见吴伟之风。如前景立岩便以浓墨皴染,岩后树木用工笔勾勒枝叶,并用浓墨点染,墨色秀润、富有变化。小桥以粗笔皴擦而成。人物形体虽小,但线条自然松动,形象分明。 蒋嵩(约公元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初),金陵(今南京)人。属于浙派后期画家,擅长山水、人物,宗学吴伟。其山水以粗笔取胜,惯画金陵一带的景致。其代表作有《渔舟读书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秋林读书图》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携琴看山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松下箸履图》轴,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蒋嵩《携琴游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