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画家吴伟(1459-1508),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擅山水、人物画。他的画“纵笔不甚经意,而奇逸潇洒动人”,画风独树一帜,是当时受到权贵赏识,也深得社会市民喜爱的杰出画家。![]()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这幅《树下高士图》(见右图),绢本,水墨淡彩,有一“吴氏小仙”朱文方印,146.2 厘米×82.5 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www.Artworld.cn 吴伟的这幅《高士图》,是他本人内心生活的写照。高士居画面中心偏下,坐姿闲适,表情肃穆,浅淡的白描,笔致潇洒老练;粗笔写衣纹,转折方硬,将形体结构隐于其中,细笔画眉眼、胡须,活现人物的庄重表情。由“高隐”的主题出发,配景营造出空灵宁静的氛围:山石大树,粗枝繁叶,绕藤下垂,掩映成荫;遥空平抹,渐低渐近,中景迷茫,轻勾几笔,与近景呼应,似闻潺潺流水声。远近层次分明,浓淡虚实处理得宜,全画构图简洁,境界引人入胜。那沁人的凝重美,把欣赏者的活跃想象带入画中,这气宇轩昂的高士,安贫乐道的文人士夫形象,分明是画家所憧憬的理想人格之所在。封建社会的文人,读圣贤书得到的东西与现实反差太大,他们无法改变现实,于是只有退隐山林了。例如陶渊明,在历史上他是“高士”的代表,可是,鲁迅评价他“并非浑身静穆”。他愤怒,他苦恼,他没有一味逃避现实矛盾,故鲁迅说他“伟大”,也正因此他成为历代文人士夫崇拜的偶像。元末明初的青年诗人高启,被朱元璋腰斩前写的《梅花》诗有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他心目中的“高士”、“美人”(梅花),不只是“高洁”的象征,更是“抗争”的象征。所以毛泽东称他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吴伟此图,高士于平和静穆中,可见“金刚怒目”式的激越情怀,请看他那深邃的眼睛,“眼向前视,其神广”,展示出的脸部一副内省的模样。塑造这样的形象,画家也在昭示自己的“高洁”与“抗争”,其中寄寓着画家多少现实生活中的无奈。这形象也“并非浑身静穆”。从这个意义上看,此图的创作是带有政治性的。明史籍、笔记记述吴伟,少时孤贫,青年奋进,多有传奇式的故事,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他的喜爱;也写到他两次被朝廷征召,曾是煊赫一时的“至尊含笑中官羡,五侯七贵重看面”的“画状元”,还享有“赐第西街”的荣耀。可他秉性磊落不羁,不耐宫廷束缚,“怒视中贵”,两次都是不久就离开宫廷,重又浪迹江湖,落拓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明朝的职业画家社会地位低贱,被视为与戏子甚至娼妓为伍。吴伟放着宫廷画家不做,而甘为民间画工,可见他与朝廷权贵是怎样的格格不入。可是,他的服务对象又只能是官僚豪富。豪富是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新贵。官僚豪富热衷于纵歌、美酒、乐伎、狂欢,终日嬉戏。史籍载:吴伟好“剧饮狎妓”,“饮无妓,则罔欢”。南都诸豪客“竞集妓饵之”,“日与吴伟酣饮”。这些史实说明吴伟的生存与画艺发展的环境如此,个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吴伟已沦落为酒色之徒了么?《皇明世说》中有一则记载值得注意:“吴小仙率其徒至公侯内臣家作画,其徒或为势所动,辄骂曰:汝方寸如此,岂复有画耶。”《闲居集》还有说他“轻利重义,在富贵室如受束缚,得脱则狂走长呼”的记载。可见与豪客“剧饮狎妓”是他生活的表象,而寄寓于高士图中的心曲才是他的本质,不然他怎么会创作出众多的优秀作品呢!正德三年,武宗又召吴伟入朝,还没上路,他就饮酒过量而死,只不过活了五十岁!(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吴伟《树下高士图》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