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得朋友“密告”,青浦博物馆老馆长朱习理先生与陈云一家有着长期交往,在他身上可能挖掘到新的资料,这对身兼文物征集与保管工作的我,简直是如获至宝,天赐良机。 那天,气温出奇地高,闷热难耐,朱先生从他的卧室里捧出了他最为珍贵的宝贝,一幅陈云的亲笔墨迹:唐代大诗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赫然眼前。 这幅字被装裱在一块1米多长的硬纸板上,条屏格式,芯子是白色的宣纸,墨色乌黑发亮,笔画飘逸、遒劲,字体隽秀、洒脱,字与字之间没有互相连接的笔画,但字里行间似乎由书家注入了一种特有的生机与心绪。让我们不知不觉当中,进入了张继所描述的寒山寺外月落(朦胧)、乌啼(声声)、江枫(瑟瑟)、渔火(点点)、钟声(悠悠)的醉人的诗情画意。许多人惊诧于只有小学学历的陈云同志的书法水平。其实,他也不是什么天才,这与他能成长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完全得益于陈云同志超乎寻常的好学、智慧的品格。 www.Artworld.cn 当然,也有其一定的偶然性。困难的家庭经济,使陈云早在十五岁开始,就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七八年间很长一段时间负责发行工作,几乎天天往外寄书,不厌其烦地在牛皮纸上填写收书人的姓名和地址。数量的庞大,工作的繁重,不允许他慢条斯理、一笔一划地书写,但为了不致邮递员误读误送,封皮上的字又不能太过潦草、随意,这正是形成陈云同志这种个性书体的特殊原因吧。朱馆长说,这幅字是陈云同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书赠与他的。 面对着如此珍贵的文物,我的视线就像被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想到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责,我巴不得立即拿在手上不放。但看看朱先生的那种小心翼翼、那种神圣敬重,尤其是那种爱不释手的神情,我开不了口,也不忍心开口,忐忑、尴尬不可名状。“我知道你们的来意,我一生从事文博工作,完全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事实上陈云的另一幅字和一批照相我早已捐给了市档案馆,这件珍品我迟早也会捐献给国家的。” 作者:马建萍 来源: 新民晚报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陈云书《枫桥夜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