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作为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讲究治印风格必论秦汉,秦汉印本身也是当时权力与身份的象征,那是治印时代风格很强的一个时期,自然也就成了后代文人、藏家追捧的目标。后学者治印必须从秦汉法则学起。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明清以前印学的发展演变不是很明显。印材以铜、玉为主,治印者大多数是指定的匠人。进入十五世纪后,印学的发展进度很快,印材的多样化,引起了不少文人治印的兴趣,如文彭、何震就是当时较为突出的代表。入清之后,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印学的发展相继出现了浙派、皖派,可谓名家林立,人们对印材、印纽的要求也更为讲究。印纽雕刻名家也在此时出现,如杨玉璇、周彬等,至晚清又出现了薄意雕刻名家林清卿。印材的种类亦若繁星,而其中最受人们青睐的就是印材三宝田黄、鸡血和白芙蓉。 中国星翁艺苑 治印风格的发展,拓宽了收藏的空间,有些人偏嗜于名家印文,追求书卷气;有些人喜好于印材、印纽的精美,追求工艺价值。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我喜藏印不少于十年,藏印我重于印材、印纽的质量,有名家印文的也兼藏之,在印材方面我对“白芙蓉”情有独钟,“白芙蓉”石性温润如玉、硬度适中,油性较重。品种有藕尖白、猪油白,前者为上,后者次之。印材的选择,首先是纯度越高质量越好,任何石材只要纯度高都可入鉴赏,其次才是色泽。 www.Artworld.cn 几年前我在香港一藏家那儿见过一方白芙蓉印(见图),品种为“将军洞藕尖白”,其质如膏脂、鲜藕似的莹嫩,令人不忍释手。其形象为一博古龙,构思巧妙,制作精美大气,印纽下面雕刻了一圈精致的花纹,隶书款识“尚均”正好嵌在花纹之中,如不仔细观察尚不易发现。此印乃周彬之力作也。印文七字“书读万卷始通神”,虽无名家款识,但篆刻章法严谨,格调高古雄健、厚重丰实,一看便知是方家里手所为。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每当手中把玩一方上好的白芙蓉印,构思巧妙、制作精美,如膏如脂,纯洁无瑕,温润细腻,让人感觉娇嫩可爱;一方小印聚集了许多中国文化,让人感慨,而这也是我对藏印乐此不疲的缘由。(陶为民) 中国星翁艺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赏藏印添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