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书法篆刻 >

虽残却美是“缶庐”

时间:2006-02-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人浏览
缶卢 吴昌硕篆刻 残破是吴昌硕印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每当印章刻好后,他不惜用击、打、凿、磨等艺术手段,把一个印章“摆弄”得斑驳残缺,使印章在敲打中产生一种美,一种“
缶卢 吴昌硕篆刻

  残破是吴昌硕印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每当印章刻好后,他不惜用击、打、凿、磨等艺术手段,把一个印章“摆弄”得斑驳残缺,使印章在敲打中产生一种美,一种“残缺的完美”。他所篆刻的“缶庐”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方。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初看“缶庐”,它的边框给人一种“残碑断简”之状。“缶”的右边框和“庐”的左下边框,几乎消失殆尽,只有“缶”的右下边框恰到好处的、也是非常精彩的还残留一些小如针尖般的边框,使人依稀感觉到这些无有形边框的存在。由于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缶庐”两字的笔划,作为“借边”来代替有形的边框,而这些有形边框的去与留、多与少,又完全建立在“缶庐”两字笔划的长与短、线条的粗与细基础上,因而使欣赏者一点儿也不会在整体上感到这些边框的缺少,而影响视觉上的美感。这真是“道是无框胜有框”。如果真要把这些去掉的边框全部恢复成为一个完整无缺的边框,反而会感到是非常的多余,也就不怎么完美的了。这就是吴昌硕“以丑为美”,“以丑化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审美观。

www.Artworld.cn

  还有“缶庐”两字跌宕多姿。“缶”字中间一竖为避免呆板,与下部断开;“庐”字右下边一捺,为防雷同大胆残缺,加上边框的猛破大残,给人一种“臭铜烂铁”之趣,“缶庐”两字,刀法亦涩亦疾,线条似断似连,又犹如“屋漏痕”,“锥画沙”,“万岁之枯藤”,整个印面散发出一种古朴、苍茫的金石味,和一种淡淡的却是浓浓的沧桑的美感。“缶”的散淡,“庐”的凝练,又呈现出大疏大密,大虚大实的艺术境界。而这一切,丰富的艺术内涵,都凝聚在这小小的一方印章中,这不能不使人感叹到作者的睿智,深邃和难以超越。

www.Artworld.cn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诗书画印卓然超群,尤其是篆刻、绘画、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士嘉) 中国星翁艺苑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虽残却美是“缶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