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释画 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菩萨像》,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后堆置于甘露寺,南朝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二神》、《三帝释》;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萨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武宗元在洛阳三圣宫画《太乙像》;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寺院壁画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如敦煌壁画。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仕女画 一作“士女画”。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成为仕女样式的典型。历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等。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风俗画 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力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www.Artworld.cn ◇肖像画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 ◇写真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绘写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画法称《写真秘诀》。亦称“传神”、“写照”。 ◇传神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图绘人物,当求其能表达出神情意态,故称“传神”。清蒋骥著《传神秘要》,论述肖像画颇详。 中国星翁艺苑 ◇绣像 原指绣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来,若干通俗小说前面,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以增读者兴味,因用线条钩描,绘制精细,也称“绣像”,如《绣像三国演义》;另有画出每回故事内容的,则称“全图”,如《全图儒林外史》。绣像和全图均属插图一类。 ◇衣冠像 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旧时指为死者所画的遗像,一般供子孙悬挂纪念之用。画工细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实;并精工细描穿戴礼服,以示品级身份。俗称“买太公”或“记眼”。 ◇顶相 佛教肖像画名词。佛弟子为祖师画的遗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从长安(今陕西西安)青龙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传密教,称“真言宗”。尊惠果、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为五祖。携归李真画《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护国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顶相。日本僧人圆尔辨圆(1202一1280)入宋,回国后为临济宗开山,持有《无准师范像》(今藏京都东福寺)。宋元之际此风盛行。顶相上多祖师自题赞语,亦有禅林名师题赞的。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绘画术语(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