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林”是含“鸡”这一语素的又一词语。“鸡林”即朝鲜半岛古国之一新罗。唐代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该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据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载,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广为流传,连鸡林国的宰相也出高价让商人代购。后以“鸡林传咏”、“鸡林诗价”、“句满鸡林”、“价重鸡林”等形容作品价值之高以及流传之广;以“鸡林贾”喻称传送作品的人。 “鸡”字也常在民谚中出现。如“呆若木鸡”,现在是表示“傻了眼”的意思,而原义并非如此。《列子》中说,有人为周宣王养斗鸡,十天之后问饲养人:“行了吗?”答:“方虚骄而恃气”,不行,再过十天又问,答:“犹疾视而盛气”,还是不行;又过了十天,说养好了,“望之如木鸡,其德全矣”,别的鸡见了都不敢应战。可见,原来的“木鸡”是褒义的,毫无呆头呆脑的意思。 www.Artworld.cn 鸡有时也与其他畜禽搭配出现在民谚中。有与狗搭配在一起的。如《神仙传》载,淮南王刘安修炼得道,临仙逝时,仙药有余,鸡犬舔之,“并随王而升天也”,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讽刺了官场中的一种现实——一个人高升,连带亲友都得好处。诸如“鸡鸣狗盗”、“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犬之声相闻”、“鸡犬不留”等等。也有与牛组成词的。像“杀鸡用牛刀”、“牛鼎烹鸡”等。至于“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句话,是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对韩王说的(见《史记·苏秦列传》)。有认为,文字在传抄中有误,应是“宁为鸡尸,无为牛从”,“尸”是鸡群中的领袖,“从”是跟随在牛后面的小牛犊,意在劝韩王宁可做小国的首脑,不要做国的仆从。 此外有的地名、植物名,也借鸡或鸡的某一部位来命名。植物有“鸡冠花”、“鸡脚草”、“鸡毛松”、“鸡爪槭”(或鸡爪枫)、“鸡血藤”、“鸡根草”等等;地名中像云南省宾山县西北的“鸡足山”,昆明市西的碧鸡山,黑龙江的“鸡冠山”,台湾基隆港外的“鸡笼山”,还有陕西的“鸡头关”与“宝鸡”。“宝鸡”一名的由来赋有传奇色彩。相传秦穆公时,陈仓地方出现了一对宝鸡(有时化为孩童在山中出没),谁要获得雄的就为王,获得雌的必成霸。后来,秦穆公在山中围猎,得到了那只雌的,果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见《汉书·郊祀志》上)。陈仓因而被后人改名“宝鸡”,沿用至今。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最后,以一则鸡的故事为本文结尾。《晋书》上说,祖逖和司马刘琨均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有一天半夜,公鸡忽然啼鸣,这按习惯被视为不祥之兆。祖逖听到后,随即踢醒刘琨,说:“鸡啼过早,这不是坏事,我们可以早点起庆,磨砺意志,锻炼身体。”说完,两人就起身,精神抖擞地活动起来。今年是新世纪第五春,又恰逢鸡年,鸡鸣金曲,歌舞盛世,我们要学习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精神,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2008年世奥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鸡”:字里字外有学问(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