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艺长廊 > 书画鉴赏 >

源于底层、源于生活的真实 反思“余任天”现象

时间:2009-02-19 来源:华艺美术网 作者:子牛    人浏览
没有庆典,没有掌声,只有源于底层,源于生活的真实!民间艺术家阶层-他们不具有学院的文凭,没有良好的条件,他们用画笔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坚毅超拔,汇成了一支远离城市喧

  没有庆典,没有掌声,只有源于底层,源于生活的真实!民间艺术家阶层-他们不具有学院的文凭,没有良好的条件,他们用画笔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坚毅超拔,汇成了一支远离城市喧嚣却在推进绘画史向更大空间前进的强大力量! 向这样的民间艺术家致敬!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余任天先生已经逝世二十四周年了,他的名字却一点点地被人熟知了。这是个悖论。生前,他一直处在困顿之中。 copyright Artworld.cn

       由于眼疾,使他的艺术实践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辛劳与代价。据眼科专家夏贤闽所撰的《盲画家余任天》中述:“余氏于1963年即患双眼陈规性视网膜络膜炎,其视力均只有0.01,只有正常人的百分之一。”这样的视力,安国际标准来说,已经是盲人了。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对他的艺术的肯定来的那样的迟缓,尽管他在艺术上作出了令人震撼的贡献。

华艺美术世界网

  民间艺术家的代价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艺术界的传统秩序在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社会上看待艺术家还是以其出生为参照的。1949年后的杭州职业艺术家因为社会变迁,一度增加,但是随着社会各方面大调整后趋于稳定,其中,很多书画家在不同的机构拥有了职业,领取薪酬。只有一小部分人是真正以“书画家”为独立身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完全考出卖书画的收入维持生活,余任天先生就属于后一种人。当时,很多书画家因为进入各大专院校,无论他们的作品还是生活方式,都与自由职业的书画家产生了距离。而职业书画家也表现出或自觉或无奈的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敏感。当然,他们中也有一些人在社会上这种认知的分野面前妥协了,,最终被社会文化机构或文化团体吸收。余任天也曾介入这样一些机构,譬如他曾担任过美协的国画创作员,但终究由于他自身的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这个身份并没有为他带来更多的机会。他在1949年辞职,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特殊的年代,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有限,更遑论书画市场。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我们从余任天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收入的资料中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余先生生活拮据、有时近乎困厄。从1959年起,浙江美协每月发给他生活费八十,1966年下半年,生活费停发了,“余先生陷于极度困难之中,靠刻字卖画和低薪的女儿、女婿救济,维持着最低的生活水平”。1973年,“好不容易改由浙江省文化局每月发给生活费六十元。直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恢复补助八十元”。

www.Artworld.cn

      在江南这个文人荟萃的地方,以布衣名世的人,从古至今不乏其人。但从成功的比率上看,他们与那些考取功名或寄食官宦人家人士的成功比率相较要低得多。余任天虽以诗书画篆刻赢得一些人的组宁,但是他真正以其诗书画印而享有盛名,却是在他生前最后的两三年以及身后的事了。

华艺美术世界网

  性情与疾病使他转向内心世界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也许是他的坎坷的生活经历,也许是他的疾病,导致他的性情有所改变,他在全部热情封闭在了内心世界,而对外界却有过分的敏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炫目,有时会遮挡住他处境的凄凉,从而造成他的生活与作品强烈的反差。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性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的生存状态。余任天对自己“民间书画家”的身份始终很敏感,即使是老友相邀,他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源于不信任,而是源自他的性情。他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总是小心翼翼的守护者,这种纯粹比然导致其内化,甚至内化到了病态的程度。余任天先生一生写过两千多首诗,因对潘天寿的艺术成就有感就写过不少篇,但潘先生在世时他竟由于过谦,不敢直面潘天寿。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看,余任天先生是一个让人倍感同情又带着忧伤的负面情感的典型。他几乎拒绝参加所有的社交活动,既不去交结个人,也不愿意去美术学院讲课。潘天寿曾力邀余先生给学生上课,但余任天推辞了。他虽有“四通之才”,却与学院总有隔膜。1979年,刘海粟先生托人向余任天先生讨画,并希望借此结识这位半生坎坷的画家,但被他婉言谢绝了,理由是“草野之作,不等大雅之堂”。1980年,刘海粟先生到杭州参加西泠书画院成立活动,又请他来做客,结果还是被婉拒了。起先说眼睛不好,行动不便。刘海粟说用车接他,他又说:“草野之人,不习惯应酬。”20世纪70年代程十发来杭,相约余先生相见,但他以“他是大名家,我是草芥之人,不敢高攀”婉拒了。赵朴初先生来杭,看到余任天先生的作品很欣赏,并约定在大华饭店相见。余任天先生对曾来接他的沈祖安先生说:“赵先生是我仰慕的,送他一张画,就不见面把。”两人始终也没有见面。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余任天先生原本就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曾对沈祖安说:“你们从事喜剧的都爱热闹,但多少大好光阴浪费在热闹场中。要静下心来做学问,就不能怕寂寞。”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余任天现象”的反思 内容来自A r t w o r l d . c n

      艺术家、理论家、媒体是艺术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中国艺术家的生存环境迥异于西方艺术家。中国书画家的生存并非完全依赖于市场。余任天先生所处的时代,尤其在他生活的中晚期,适逢社会变迁,艺术市场的土壤非常稀薄,一度几近于无。这种社会环境对于身处民间,抱持以书画自养愿望的余任天先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限制。以至于他的声名是在辞世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状况不妨称之为“余任天现象”。

中国星翁艺苑

      对于艺术家,人们往往更看着社会地位及媒体对他的关注度,尤其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而媒体和评论家更需要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艺术才俊。遗憾的是,这种关注的目光没有落到余任天身上。当然,我们并不希望类似余任天先生这样的民间艺术家违背其保持精神世界纯洁的追求。因为任何一种强求,不管是来自社会还是来自个人,都会使他们偿付巨大的代价。 本文来自华艺美术世界网

      在一些中小城市里,有许多像余任天先生一样默默无闻的民间书画家,他们用画笔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坚毅超拔,汇成了一支远离城市喧嚣却在推进绘画史向更大空间前进的强大力量,成为一个时期不可替代的力量。他们不具有学院的文凭,没有良好的条件,却拥有对生活抗争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挚爱。有时,他们完全没有观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这个民间艺术家阶层,我们应该给与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并进而表达我们的敬意。 中国星翁艺苑

  没有庆典,没有掌声,只有源于底层,源于生活的真实! www.Artworld.cn


(责任编辑:子牛)
转载请注明:华艺美术网 » 源于底层、源于生活的真实 反思“余任天”现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观点,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墨竹坡石图轴

    《墨竹坡石图》轴,元,高克恭作,纸本,水墨,纵121.6cm,横42.1cm。 这是一幅典型的元代文人墨竹画,是元初画家高克恭的代表作。图绘秀石一块,竹二株生于...

  • [尘封档案]蒋介石最喜爱的十二幅古画(组图)

    唐人宫乐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48.7 厘米 横 69.5 厘米 本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

  • 历代名家墨兰图欣赏

    《墨兰图》 宋末元初 郑思肖 卷纸本 水墨 25.7*42.4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郑思肖,(1241 -1318),南宋。字所南,一作字忆翁,号所南,自...

  • 书画各部位名称

    一件装袖完整的书画,各部位有一定的名称。鉴定书画时,必须对书画每个部位的名称术语,有全面的了解。 1、命纸:就是画心的托纸,无论画心是纸的还是绢的都有一层托纸。...

  •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

    ([晋] 陆机 平复帖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草庵如笠拟藏身,向往襄阳宝晋人。箧秘墨皇《平复》古,壁悬《华盖》乙僧神。浣花旧句勤雠定,典午遗文恣讨论。五十潜修心...

  • 哪些书有收藏价值

    哪些书籍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呢?归类而言,约有如下几类: 一、孤本 “物以稀为贵”,稀有到唯一,那当然就是最为珍贵的了。而作为书籍的“孤本”,顾名思义,就是只有...